English

一场博客一场秀

2005-12-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孔庆东的BLOG

叶永烈的BLOG

郑渊洁的BLOG

……

叶永烈:我曾经想利用我的博客,辅导文学旁观者们学习写作。郑渊洁:博客说是家,其实有点儿像妓院,谁都能进来零距离接触你。周国平:我的主要时间仍将呆在我的书房里,不会为了人气旺而来这里使劲表演。陆天明:博客是个新鲜玩意儿。怎么做博客,有前人的模式,也可以再创新式。刘震云:有话说的时候就说,没话说就先歇着。郭敬明:何苦去要求写BLOG的人必须一脸严肃思想深刻呢?陈村曾苦劝余华:放着《兄弟》下半部不好好改,弄什么博客呢?徐坤则预言,作家们的博客基本上是坚持不下去的。这种交流渠道,对他们来说,似乎并不很重要,至少,不绝对重要。孔庆东:博到哪天算哪天吧。

 在作家中,叶永烈应该算是新潮的。1993年,大部分人尚不知网络为何事时,他就在美国体验到上网的乐趣。后来上海开通网络,他就成为较早的上网者。最初是从浏览网页获取信息,后来用E-mail与朋友交流。

65岁的他,在建立博客上又走在了作家的前面。“我最早是尝试在新浪上建立博客,是2005年10月3日。不知什么原因,新浪上‘叶永烈’已经被别人注册了,我不得不改用别的汉语拼音注册,网页名字用‘叶永烈先生’,结果建立之后毫无反响。这个博客迄今的点击数仅为99。”

“后来,新浪毕建伟先生给我来电话,邀请我加盟新浪,并且给我注册了‘叶永烈的博客’,于是从2005年11月2日起,我在新浪上建立了‘叶永烈的BOLG’。”

博客建立了,可叶永烈也没少折腾。

“一开始,就像骑上一匹陌生的马,我做博客很吃力。我干脆另外注册了一个博客,专供自己试验之用。比如,怎样粘文章保持格式不变,怎样压缩照片,怎样上传照片……先在‘试验田’里试验成功,摸索出了经验,然后用在‘叶永烈的BLOG’上。我坚持每篇文章都配图片,做到图文并茂,使博客好看。” 

“现在,我的博客技术已经相当‘熟练’,只花一、两分钟就可以完成更新。”叶永烈自得地说。

像叶永烈一样遭受折腾的作家应该不在少数。

余华、陈染、徐坤、刘震云、张海迪等作家在9月前后接到新浪的邀请电话,于是一大批作家博客在新浪安家。

发展到2005年12月,几乎所有的中青年作家、写手,都在新浪网上有了自己的博客。

同是博客 心态不同

博客的英文名词是“Blog或Weblog”(指人时对应于“Blogger”),该词来源于“WebLog(网络日志)”的缩写,特指一种特别的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倡导思想的交流和共享。

在网络上发展blog的构想开始于1998年,但到了2000年这种技术才真正开始流行。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博客已经从边缘逐步进入主流。

在中国,提到博客就不能不提到方兴东的博客中国网。方兴东让人们开始认识博客,并把它全面引入到不同领域。他利用博客隐私性与暴露性兼具的特点,掀起博客写作浪潮,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2005年9月,新浪推出名人博客和首届中国博客大赛。名人纷纷建立自己的博客,令博客再次成了热门话题。;

人虽然进来了,可各人心态不同。

对叶永烈来说,博客是以文会友的所在,是会客厅,也是信息发布的场所。

“我曾经想利用我的博客,辅导文学旁观者们学习写作。只是众多的写作任务压在肩上,无力再挑起这副担子。”

郑渊洁在他的博客上表白得比较另类:“博客说是家,其实有点儿像妓院,谁都能进来零距离接触你。而你又心甘情愿,将你自己展示给大众看。不能发表作品或者对发表作品不屑一顾者青睐博客,有情可原。当红作家下嫁博客,心态比较蹊跷。”

周国平的感觉是:“突然有了一间开放的客厅,可是不知道拿它做什么用。我知道我是它的名义上的主人,因此而有了一种权利,也有了一种责任,但不清楚具体是什么。”

陆天明认为,博客是个新鲜玩意儿。怎么做博客,有前人的模式,也可以再创新式,重要的是让博客的主人自在地说话,自在地交往。

刘震云则直言自己不懂博客,“但大体明白是一个可以和许多朋友直接交流的专门的地方。因为相互不见面,这里可以不说假话,说真话;不说好话,说坏话。当然,多听不好的话,对我会更有帮助。有话说的时候就说,没话说就先歇着。我敢保证的是,每次不说废话和假话,每次说话不超过十句。”

郭敬明认为博客注定是流水账一般地存在着:“因为大家都是带着玩世不恭轻松随意的心态来阅读着,又何苦去要求写BLOG的人必须一脸严肃思想深刻呢?日志这种东西天生就是为了娱乐自己而存在的,名人日志再加一条‘娱乐大众’作为理由。所以,那些深刻的、黑暗的、晦涩的东西,还是多留点在心里吧,这个世界还是多一点阳光灿烂比较好。”

我的博客我做主

在众多的名人博客中,因为职业、个性的不同,博客也各有千秋。

叶永烈评论说,张海迪博客亲切高雅,柯云路博客思路敏捷,冯骥才博客兼画家、作家于一身,郑渊洁博客则是生动活泼。 

至于自己的博客,叶永烈说:“文如其人,博客如其人,我的博客反映我的视角和喜爱,我将仍保持现在的风格。由于平常写作太忙,我无法在博客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所以很难说上‘博客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我看来,博客以发表文章为主,最适合于文学爱好者,比QQ、泡泡好。”他还说到,对于作家来说,不可能专为博客写作。所以他在博客上粘贴的,几乎都是从已经发表的作品中选出的。其中大部分是散文。“我比较注意结合新闻,比如中央电视台热播《京华烟云》时,我在博客上粘贴在台湾走访林语堂故居的散文;哈尔滨断水时,粘贴我关于哈尔滨的散文等等。在艾滋病日,粘贴我的《爱之病・艾滋病・爱资病》一文,引起很多网友的兴趣。”

“博客是一个人办的杂志。办好这个杂志,也要开动脑筋。”看上去叶永烈对自己的博客比较满意。

郭敬明的博客叫“小四的游乐场”,看上去倒应该叫作“小郭的粉丝会”。这个博客以118万的点击量在所有作家博客中雄踞第一,在新浪所有的博客中也高居第二。小郭的博客,里面充斥着他生活的记录和各种姿态的照片。;

周国平说把博客看作是一个“文学沙龙”:“凡在这里发表的文章皆可视为未定稿,请你们提出意见,帮助修改。我的主要时间仍将呆在我的书房里,不会为了人气旺而来这里使劲表演。我不在乎人气,我的最大奢望是有几十个稳定的客人,结识几个知心的朋友。”

建起容易更新难

有人对博客中一些“名人博客”的质量提出质疑,认为“名人博客”实际上是一些“注水的肉而已”。理由是在这些博客里,无非粘贴了一些这些名人过去发表了的文章和记者专访。

陆天明认为,没有谁规定博客上的文章必须是现做现卖的。如果觉得有一些需要让网友看的老文章和旧报导,拿出来供网友“赏析”,又有何不可?

说起来,叶永烈应该是很用心地经营着他的博客,他写了洋洋万言的《作家眼中的博客》,而且很勤快地做着更新。 

“最近主要精力用在一部150万字的长卷的修改工作。加上方方面面的讲座、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一直处于非常紧张的工作状态。我不可能每天专为博客写新作。只在早晚写作空隙时,更新一下博客。”

叶永烈认为在作家们的博客中,他的更新频率算是高的。虽然他很忙,外出相当频繁,北京、天津,深圳、东莞、海口……四处奔走,“只要我从外地或者国外回到书房,我会坚持博客,坚持更新。”他说。

叶永烈这样说当然有他的道理。

余秋雨的博客是10月21日建立,到11月7日共发了10篇帖子,其中有5篇是在“99网上书城”的聊天记录,一篇为“99网上书城”聊天现场照片。

余华早在9月20日就在新浪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到现在为止共发了40多篇文章,不算多也不算少,但从11月19日到12月18日,总共发了三篇。

“名人博客”能坚持多久?

博客,因为明星的加入,渐渐从单纯自我倾诉的心灵园地,变成了吸引粉丝“零距离”接触明星的前沿阵地。明星赚了人气,网站更是大赢家。可对作家们来说,也许是另当别论。

据说陈村曾苦劝余华:放着《兄弟》下半部不好好改,弄什么博客呢?陈村认为余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维护,不更新就没有人去看,所以余华做不长。

事实仿佛也在验证陈村的话。

如上所述,在最近接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余华的博客总共只更新了三篇文章,看来当初的新鲜劲一过,支持作家更新的也许只剩下责任了。

12月15日,陈染成为第一个退出者。

她在博客里发表声明,内容如下:

“亲爱的朋友:我很抱歉和难过,由于写作等我个人的原因,今晚要和你们在这里暂时说一声再见。

感谢新浪使我体验了博客,使我有机会看到网络上存在着息息相通的人们,你们精彩的、机智的言论使我感动,谢谢你们!

我已向新浪负责人提出了我的申请,希望可以尽快关闭我的博客。但新浪希望我保留这个空间,延长更新时间。我感到进退维谷。

最后,我依然只能向新浪和网络的朋友们说一声对不起了!

我会用心生活、写作、工作。不久的将来我会出版新的作品,献给你们。那时再来这里相会!”   

从10月20号建立博客到退出,陈染的博客上共有32篇文章。

叶永烈说:“我的老朋友陈村预言‘名人博客’只消半年就洗白了!我也无法预测我的博客能坚持多久。”

他说,作为作家,他的生活是非常繁忙的。

徐坤称总是由于工作太忙而没时间上去打理博客,当初在新浪的力邀之下才答应开设的,田地圈好之后却一直忙,总也无暇顾及。“我估计以后也不会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管博客。”她预言,作家们的博客基本上是坚持不下去的。这种交流渠道,对他们来说,似乎并不很重要,至少,不绝对重要。

孔庆东则直叫苦:“这个博客还真是挺唬人的,刚开始三天就让我应接不暇了。那么多的问候、鼓励、指导还有提问,幸好骂街的还没来呢。看来我的工作性质是不适合‘博’这个‘客’的,那就博到哪天算哪天吧。”

一个网名叫“小树叶”的网友给陈染留言,感谢她给了自己一段快乐的时光。这位网友留言说:“我们等着你回来的那一天,不管那一天是多么的漫长”,不知道其他的网民是不是也这样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