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近世江南的乡村经济与社会

2005-12-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明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 洪璞著 中华书局2005年11月出版

江南社会与经济的高水平发展,集中地突现出近世中国传统社会变革的各个侧面,在明清时

代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自然引起学者们乐此不疲的研究兴趣。几十年来,前贤与新进发掘史料、拓展视野,可谓硕果累累,真知灼见迭出。人们公认,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准已达到相当高的层次,不免使后继者望而却步,纷纷把探讨的目光转移到其他地区。

近年,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与黄宗智的学术争鸣,再一次把人们的关注目光聚集于江南这个热点,恍然若有所思:江南社会与经济的研究似乎有重新盘点的必要。

2000年,彭慕兰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在美国围绕此书和相关的中国史、世界史问题进行重新解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彭慕兰教授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同事黄宗智教授,在中国的《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发表长篇论文《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彭慕兰在《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发表的反驳论文《世界经济史中的近世江南:比较与综合观察》,把学术争鸣引到了中国。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对于近世江南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状况的估价问题。看来这个学术成果积累极为丰富的领域,依然有许多有待破解的谜团、有待解析的问题。

彭慕兰极富创意地把江南与英格兰加以比较,认为两者之间不但有可比性,而且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中国的江南并不比欧洲落后。或许这一论断有待于进一步的论证,但是这个问题提出的本身就足够振聋发聩了。要解决这一问题,固然需要寻找新的理论与方法,更需要对江南地区作细致的个案分析,只有对江南地区的每个县乃至每个镇都有了深切的了解以后,那么彭慕兰所提出的“世界经济史中的近世江南”的问题的一半,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这种背景下,洪璞对于以吴江县为中心的太湖南岸乡村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研究,就显得有了特别的意义。

如果说江南的乡村是全国的翘楚,那么以吴江县为中心的太湖南岸的乡村则是翘楚中的翘楚。这一人杰地灵之区,不仅农工商各业高度发达,极具研究价值;而经济发达带来的文化昌明,历史资料极其丰富多彩,为开拓型研究提供了施展的可能。

作者本人受过文理兼容的多学科训练,大学学的是理科,有较好的数理基础;硕士、博士阶段经受了严格的历史学训练。这使得她在研究本课题时,有可能学习并运用微观经济学、农业地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的方法,融会贯通地驾驭、解读丰富的资料,提出新的解读思路,因此新见迭出。诸如:“蚕桑并非利厚”,“农民的经济伦理――‘生存第一’”;又如:用“生产区位因素法”分析本地区丝绸业的持续繁荣的原因,用“降低交易成本”来解释“绸领头”存在的合理性等。其中多有发前人所未发的创新之处,令人耳目一新。看得出来,作者力图拓展江南研究的新领域,关注前人较为忽视的方面,在关于本地区乡村社会的变迁中,注意到家族人口的分析,外来移民(客籍户)所形成的土客关系等,都开拓了江南研究的新途径。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采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作者亲自踏勘太湖南岸乡镇,她先后四下吴江县,足迹遍及松陵镇(即吴江县城)、同里镇、黎里镇、平望镇、震泽镇、盛泽镇,还到过周边的西塘镇、乌青镇、南浔镇、周庄镇,在亲身领略人文地理环境的同时,走访当地的图书馆、档案馆、文史馆,访问当地的地方史志工作者。这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使她眼界大开,广泛收集乡土资料(包括档案、内部资料、口碑资料等),不但强化了解读文献的能力,而且有了直观认知的底线保障,使论述更加真切、准确,且更具深度、广度。书中的一些图表、统计,不仅数据充分,而且运用到位,令人信服,并非节外生枝的生搬硬套。

本书的各章,都可以独立成篇,其实是一个个专题研究,现在全书又经过精心修改润饰,以完整的形式向人们呈现吴江县及其周边地区乡村社会与经济的实态,不仅对于专业人士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对于当地的实际工作者在处理“三农”问题时,也可提供一个具有历史深邃感的借鉴。

洪璞勤奋治学多年,一直抱着学问至上的信念。如今,精心结撰的大作即将问世,可以成为一个学术标志。我衷心地祝愿她今后在大学的讲台上,更好地施展才能,成为学生津津乐道的好老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