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谁把院士变成“万事通”?

2005-12-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据报道,日前,中国工程院向媒体公布了2005年新当选的50名院士名单,并首次公开致信院士所在单位及本人:院士不是“万事通”,应避免参加商业性广告和造势,避免炒作。我以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这些院士坚守科学道德,维护科学尊严,而不受役于利。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企业商家做广告,借用的是专

家学者来代言,这就是因为这些专家学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他们的观点更容易得到公众的信任。而在一般人心目中,院士是代表着中国科技界的“绝对精英”,是最高学术称号的一种头衔。受利益的驱动,也就出现一些院士为商业性广告活动,为商家进行造势和炒作的行为。

事实上,即使是院士,也绝不是什么“万事通”。中国工程院院士林祥棣早就说过:“院士不是无所不知,不是可以对任何事都能有真知灼见。如果盲目追捧甚至炒作院士,会造成不良后果。”现在,中国工程院首次公开致信院士,告诫人们,院士不是“万事通”,也告诫院士莫沾广告莫炒作。这实际上就是为遏制科学道德的滑坡,消减科学腐败现象,建立起一种预警机制,这样,既告诫公众,别盲目迷信院士,也告诫院士,不可过度趋利化。

现在,我国每两年增选一批院士,这些年,院士们如雨后春笋般的多了起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也曾撰文称:“院士的膨胀与贬值已是不争的事实,其膨胀与贬值是必然的。”尽管院士有着相当高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绩,但是,院士也必须受到自己科研的领域的限制。没有人是万能的,当跨越一定专业领域后,院士也就很难体现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必防止一些院士利用人们对科学的信任和尊崇,来和不法商家一起谋取暴利。这本身也是一种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

此次中国工程院公开告诫院士,应避免参加商业性广告和造势,避免炒作,就是看到今天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方面出现了浮躁作风和腐败行为,希望通过这样的告诫,来约束这些“科技精英”的可能出现的有损科学道德的行为,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构建和塑造起全新的健康的科学道德体系,来维护科学的尊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