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莫理循与近代中国

2005-12-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在澳大利亚人看来,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最为人知的澳大利亚人。作为一个在北京有着20多年工作经验的新闻记者,莫理循报道了许多划时代的事件,正是这些事件导致了满清王朝的终结以及中华民国的诞生。

对于中国新共和政府以及总统袁世凯而言,莫理循并非是个没有见地的顾问。在1919年“

巴黎和会”上,面对日本人的领土要求,他与中国代表团一道力争去获取当时情况下最为可能的外交协议。人们尊称他为“北京的莫理循”。莫理循出生于澳大利亚,一直为英帝国服务,并且热爱中国。在这样的双重角色中,他竭尽全力去促进中国在西方世界的权益。那时的澳大利亚政府不再倾听他的声音,因为他太同情中国,那样会对澳大利亚不利。他一直是个被评论界认为复杂且有争议的人物。尽管如此,在清末民初――中国历史中的一个变革时代,莫理循始终在场。正因为如此,他也是中国历史学家们感兴趣的人物。

莫理循不仅是个记者和政治顾问,他还热衷于记日记、摄影、通信,同时还是个收藏家。他将他所经历的一切都整理并记录下来。这些文化宝藏,现存于悉尼米歇尔图书馆里。莫理循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历史见证人的角色,为能将这些宝贵的资料遗赠给后人而感到自豪。他也深知这些资料是“一份有关远东历史的有趣的记录,对历史学家颇有价值”。沈嘉蔚通过一个艺术家的眼光以及历史学家的理性把它表现出来。

莫理循作为一种象征,继续活在澳大利亚人心中。他是中澳两国持续紧密连接的具体化身,是一个将中澳两国历史相互连接的重要一环。即使是身处他那个时代,莫理循早已超越了当时的社会和认识的局限。从本集照片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北京故居中,或是身着中国传统服饰,他都代表着跨文化的连接,同时还代表着许多人多年穿越过的从中国到澳大利亚,或从澳大利亚到中国的旅程,尽管这些旅程经常未被世人所认可。我猜测,沈嘉蔚正是本着这种精神,从一开始就被莫理循所吸引。

沈嘉蔚是个多次获奖的中国历史题材画家。他的绘画题材包括关于20世纪中国的变革并走向现代化的运动。1989年移居澳大利亚后,他立即将注意力转向澳大利亚现代历史。作为一个肖像画家,他特别对那些在中澳历史中扮演不同角色的人物感兴趣。莫理循作为一个摄影家对于当时中国在视觉上的变化,自然有他自己的艺术反映,这由沈嘉蔚去评价是再好不过了。正如沈嘉蔚在本书的“看得见的历史”中所说,“宝藏”等待了数十年,将由一个命中注定的人把它重现于世,那个人是个中国学者和艺术家,他可以解读出这些图片的全部意义。那个人就是沈嘉蔚!他辨识出莫理循难懂的手迹,认读出中文姓名,多方求证来源出处,分析细节和背景。沈嘉蔚以一种独到的理解方式来处理这些图片,将这些图片带回到当初特定的中国背景中去诠释和评价它们。沈嘉蔚视莫理循为“一个有着敏锐政治嗅觉的一流新闻记者”。沈嘉蔚称他精心挑选出版的这些图片展示了“一幅古老中国被快速推进近代历史的图景”。

在进行这项工作时,沈嘉蔚将自己全身心地融入莫理循的故事当中。作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作家和历史学家,沈嘉蔚以一种学者和颇具个性的方式,将这些动人的图片及故事再现于世,为中国也为澳大利亚作出了一份特殊的贡献。自莫理循所处的时代之后,中国持续经历了剧烈的变革。经过长期的革命,中国已成为一个经济繁荣,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国家。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业已在其早期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并适时地调整政策以顺应日益变化的世界。中澳两国现在的联系较100年前更为紧密,且更直接。所有那些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人们,以及那些希望通过研究历史教训作为借鉴来了解中国或澳大利亚未来的人,将十分感激沈嘉蔚和他的同仁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部壮观的图册。

尼古拉斯・周思,20世纪80年代曾任澳大利亚驻中国使馆文化参赞,现居悉尼,是著名的小说家。

《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沈嘉蔚编撰,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版,定价288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