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区域性再想象

2005-12-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90年代初期以来,韩国流行音乐,电视剧和电影在中国悄然风行,并越来越热,在中国甚至出现了“哈韩”族,以至于人们将这一韩国文化热潮的成功登陆命名为“韩流”。为有效地解释这一特定文化现象,加强中韩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的思想交流,2005年11月8日,由王晓明教授主持,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了“‘韩

流’在中国”国际研讨会。

韩剧体现了文化多样性吗?它是不是依然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产物?它是一种消费意识形态还是具有亚文化的反抗意义?是全球化的异质因素还是资本的一种表征?在全球化的今天,韩流在东亚圈有何意义?它能否提供另类的文化想象?作为亚洲下一代中韩年轻学者,应该如何面对21世纪民族国家间关系?这些问题是本次研讨会讨论的重点。

韩流在中国的出现,是90年代以来中国的一个文化征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意义丰富的文化研究场域,它内在地夹缠在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商业与艺术、代际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因此,简单肯定或否定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韩流作为一种国家行为,韩国政府在文化输出方面作出了成功的尝试,韩国光云大学张秀贤教授介绍说,作为现代国家高附加值产业之一的韩流文化产业,是韩国政府为应对20世纪90年代世界金融危机的突破口,它的飞跃成功了整合了韩国的国民精神,再塑了韩国形象,而伴随着精神上的韩流文化,它连带输出的还有一系列服饰和饮食文化。从这一点来说,韩流至少冲击了我们传统理论上的经济与文化的二元对立模式。

除了韩国自身的文化政策与文化政治经济的关系,学者们认为,中国的现代化给韩流在中国持续升温提供了机会,电视机的普及,以及盗版市场猖獗,有线电视网的贯通,提供了韩流进入的客观通道。从中国受众来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董之林教授认为这和伊恩・瓦特在《小说的兴起》时所揭示的原因有相同之处:18世纪英国小说的兴起的重要原因是“日益增多的女性闲暇”,而韩剧在中国之所以流行,“闲暇”的女性观众其实也占了大多数。当然,就文化生产机制来说,不同的韩剧有不同的读者层,这也是韩国文化工业着意打造的手段之一。因此韩国大众文化成功的秘诀,最可能的原因是,它迎合并暴露了当今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向市场经济急速转型过程中社会的多种需求和诸多矛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