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法国的音乐与文学

2005-12-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与文学》 温永红译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与文学》是法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雷翁・吉沙尔所写的一部具有影响力的

早期比较研究专著,也是后来法国比较文学与音乐学研究者不可不读和经常引用的一部论著,更为一般的读者了解这一时期法国音乐文化的状况提供了一本极具可读性的著述。书中对法国大革命至1850年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文学氛围,音乐在波澜壮阔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及文化生活对音乐艺术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和广泛地介绍;并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一时期音乐与文学间,音乐家与文学家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以及哲学艺术观念对音乐的影响;最后本书通过对几个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大文学家与音乐相关的生活和创作的描述,向我们展现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以及音乐对他们文学创作的丰富和影响。

从法国大革命到19世纪中叶是法国社会生活最为动荡,政权的更替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文学与音乐间的关系体现为“作家与音乐家间的联系是经常、友好甚至是亲密的。最伟大的艺术家和诗人们在气质、心灵和愿望方面都有一致的地方”。“音乐启发了霍夫曼的小说和小说中的人物。诗人们推崇帕格尼尼,哭悼马利布兰夫人……”这一时期,音乐创作和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也有某些共同之处。无论是在音乐还是在文学中都有来自外国的影响:人人都争读司各特的小说译本和霍夫曼的怪异故事;音乐家既从本国的文学、音乐中汲取营养,也从外国的文学、音乐中提取养分。某些伟大的外国作家如:维吉尔、歌德、莎士比亚不仅影响着法国的诗人,也影响着法国的音乐家(柏辽兹的《浮士德的责罚》、《罗密欧与朱丽叶》、《特洛伊人》)。柏辽兹受莎士比亚和贝多芬的影响一样大。此外,19世纪的法国尤其是巴黎是欧洲文化的中心,有一些当时在法国生活过或同法国文学家交往甚密的外国音乐家如李斯特,肖邦等人的艺术创作也对法国音乐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在他们的身边,在他们与亲密的朋友结成的密友圈中“保持着对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作品的崇敬,传承着对伟大艺术的爱和伟大的艺术传统”。

不过,此时的法国文学舞台上虽然是群星璀璨、文学大家层出不穷,而这一时期在法国真正的音乐革命并没有到来,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虽然丰富多彩,但略显肤浅和空洞;除了在柏辽兹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浪漫主义作曲家兼诗人的灵魂、梦想、痛苦、热情和幻觉外,在大多数法国浪漫主义作曲家作品中我们只可能看到浪漫主义的浮华外壳。在这一时期法国的音乐创作中缺乏像雨果和巴尔扎克一样的巨匠,以及拉马丁和维尼一样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诗人,也鲜有波德莱尔。法国真正的音乐革命可能还要再晚些时候,要等到德彪西和拉威尔等人的出现。本书作者毫不讳言道: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不仅无法同德国的浪漫主义音乐相比,而且不能同法国文坛上的浪漫主义同日而语。

本书的作者阅读了1789至1850年间有关文学与音乐的大量史料:包括一般性的研究和专题性的研究,也认真阅读了这一时期的回忆录、通信集、杂志、报纸等。其材料的丰富性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利用自己掌握的大量材料,对当时音乐生活的多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体裁,乐器和名演奏家以及这一时期最时髦的音乐体裁――歌剧和最时髦的社交生活场所――歌剧院。此外,这本著述不仅像大多数此类著述一样,注意到了文学对音乐家和音乐创作的影响;更谈到了音乐对像巴尔扎克、司汤达、奈瓦尔、乔治・桑等文学家和他们的文学创作的影响和丰富。尤其是对大文学家们与音乐有关的文学作品如:巴尔扎克的《康巴拉》、《马西米拉・多尼》,乔治・桑的《康絮爱萝》和《吹奏乐师》及创作过程进行了逐一的介绍。

此外,本书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书中的注释非常详细,注释中不仅仅给出了各种引文、作品(小到某首歌曲)的出处和研究这一时代的各种重要的文章、文集,还补充了许多有趣的史料和观点。也许本书的史料的确过于丰富,让作者在正文中难以一一展示,但又割爱不下,作者把有些史料甚至还包括自己的评论也放到了注释中,因此即使在注释中仍有许多值得关注的东西。当然丰富的史料和注释更主要是为后来的研究者进行查询和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对于本书的翻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力求把《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与文学》原作的写作特点忠实呈现给读者,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同样也能体味到原作者优雅抒情、平实易懂的行文特点,了解到当时浪漫主义文学家及音乐家充满热情和诗意的灵魂。而对于文中较多的诗文,译者虽尽力想传达其诗意,但是明显不能够做到让读者满意(甚至是让译者自己满意),对诗歌的大部分翻译译者只能努力做到达意而已。最后要说的是,此书最早发表于1955年(而不是中译版上的1995年),但在法国曾多次再版,本译著依据的是1984年版。《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与文学》出版时,本该有中译本序或跋对这本书的版本和作者有所介绍,但由于译者的懒惰,另外也确实因为译者对有关雷翁・吉莎尔的背景材料知之不多,造成了这一不足。但愿译者的这篇译者述评能稍稍弥补一下缺少中译本序的遗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