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摈弃小众读物强调公众视角

2005-12-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尽管筹备和评选经过了一年的时间,作为首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的评委,当我们最终将9种获奖书目和39种推荐书目提交给公众的时候,心里仍没有一丝的轻松。因为,要在文津奖锁定的评选范围2002年 2004年两年间出版的20多万种新书中,选出数十种上乘之作,犹如大海捞针。

国家图书馆以“文化津梁”为使命,意图通过倡导阅读,引导阅读,服务阅读来提高公众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来自人文社科、科学教育以及读书媒体等领域的评委们恪尽职守,开始工作。借助互联网,分散在社会各处的读者参与了文津图书奖的评选。读者的参与,极大地扩展了文津奖的选书范围,也使参评图书有了更广泛的代表性。

由国家图书馆设立的文津图书奖,强调公众视角,注重图书的普及性。评委们在推荐每一本书时都在扪心自问:我推荐的这本书,是否为文津图书奖的目标读者所喜爱。文津奖面对的读者群清晰,选书标准明确――文津奖所指的公众,是一个宽范的概念,它要求图书评选,摈弃小众读物,力推大众精品。于是,评委们不得不对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著割爱,而选择那些更有公众阅读意义,或者说是老少咸宜的书。比如《游戏中的科学》,比如《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比如《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对于好书,人们没有理由拒绝,不论年龄,不分职业。无论是参与推选文津奖图书的读者,还是评委们,所推选的图书均有赖于日常广泛的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讲,获奖图书及推荐图书的再阅读,是公众对他们阅读体验的分享,为先期阅读带来过愉悦的图书,会再次征服她的阅读者。

有一点需要说明。文津奖图书评选的宗旨是要将好书推荐给读者,本不应在翻译书还是原创书上做什么限制,但是,经过选择后引进自世界各民族的翻译版图书,内容丰富,经典图书众多,若不分配一定比例,选择时翻译书无疑占有很大优势。为了鼓励中国内地作者的原创作品,文津奖的评选还是做了原创书与翻译书3:1的限制,评选的结果是,入选的原创书都非常精彩,翻译书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评选获奖书与推荐书是为了提供现实的阅读,因此,文津奖图书的评选离不开当下社会的热点。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世界迎来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中国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历史遗存在现代化的名义下正快速消失……站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一批图书进入读者和评委们的推荐视野。当拯救地球延续文明由学者论坛的议题成为百姓日常的话题,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的《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获得了进入获奖书的理由。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的时刻,《丧钟为谁而鸣――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纪实》,让我们以和平的名义重温不能忘却的历史。当现代化的进程正将古老的文明逐步蚕食,一本《城记》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遗憾,而是更多的思考。震撼中,我们与逝去的哲人实现了心灵沟通,从而在思考中作出放射着民族历史尊严的选择。

组委会提供样书,并预留了充分的阅读时间,应该说这是一次组织足够充分的评选,评选出的每一本书都经过了评委的充分阅读。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评选结果并非是个整数。尽管组委会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地做好了评选的充分准备工作,国家图书馆的领导对此次评选给予了高度重视,读者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实际的参与支持,评委们投入了精力与智慧,但文津图书奖仍有可能与某些好书失之交臂,毕竟,好书浩瀚,而大家的目力所及是有限的。好在,文津奖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第一次之后,还有下一次。

《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美]莱斯特・R・布朗著;林自新、暴永宁等译东方出版社2003年出版书评人:杨虚杰 科学时报・读书周刊主编

当下,全球经济以及整个生态系统越来越恶化的态势有目共睹。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所著该书,现在读来更具现实意义,布朗先生书中的预言一步步在中国实现。

布朗把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实施的社会经济模式称为A模式,即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人为过度消耗地球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他为全球经济持续发展,避免环境继续恶化终而导致经济衰退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B模式――全球动员起来,稳定人口和气候。

布朗进一步开出良方:即我们如何采取行动,努力放慢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使水的生产率提高……布朗还阐明了我国推行“B模式”的必要性与策略。这些都是在该书提供的信息和据此所做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布朗在他的中文版序言中写到:“中国正崛起为世界的经济龙头,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要想有效地发挥这一作用,就需要在重要领域做出正确的决策,其中包括在能源开发、农业发展和交通运输诸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可保证中国有光明的未来,而一旦决策失误,则意味着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无法控制的破坏因素。”这本书值得每一位生活在地球上关心未来发展的人阅读。

《城记》王军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出版书评人:周国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在城市建设方面,我们有极其沉痛的教训。其中,最触目惊心的案例,恰恰是首都北京的明清古城之遭到严重破坏。事实上,从建国初开始,围绕北京的城建规划,一直存在着两个相反方案的激烈斗争。一方面,梁思成力主把“北平城全部”作为全国重要建筑文物加以保护,与陈占祥共同提出保护旧城、在郊区另建新市区的方案。另一方面,在中央政府支持下,苏联专家和部分中国建筑师坚持以改造旧城为主导方向的方案。

本书聚光于这一段历史事实,作者尽十余年之努力,掌握了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并对几乎所有健在的当事人和知情人作了认真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写成这本辛酸的北京城市变迁史。关于梁思成为保护北京旧城的努力及失败,此前已有许多文章谈及,但本书第一次生动具体地展现了整个过程。全书写得情真意切,令人感动,也引人深思。作者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但并不武断,他同时也充分表述了与梁陈方案对立一派的人的意见,为读者提供了分析比较的资料。本书并非停留在为昨天的错误悲伤,全书贯穿着强烈的现实关切,是在警示我们吸取昨天的教训,制止今天仍在犯的错误,为北京的明天负责。在今天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昔日的错误仍在可怕地延续。本书无疑具有普遍的警世意义,它促使我们思考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按照健康的可持续的方式进行,我们将给子孙留下什么?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许纪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书评人:詹福瑞 国家图书馆馆长、党委书记、教授

知识分子是人类的良知,或曰良心。然而并非任何有知识、受过专业训练的人都可称为知识分子,即使是大学教授也是如此。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专业化和学院化的时代。专业化和学院化使部分知识分子丧失了对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的深刻关怀。更为可怕的是,有些知识分子以知识作为个人利益的筹码,与那些不法利益集团以重金收买知识相契合。社会上多了那些靠了思想而不是为了思想而生活的人,久而久之,人们开始对“知识分子”这一身份产生了疑问。

知识分子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本书中,以中国知识分子研究而闻名学界的许纪霖,将近年来最新的思考奉献给了有着共同关注的读者们。其中,既有对新世纪知识分子发展的讨论,也有对上世纪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激情回眸,以学理论证思想、以思想提升学理,成为本书的特色所在。

众多专家和读者推许这部著作,首先是赞许作者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另外也表达了他们对知识分子未来的关注。

《游戏中的科学》[德]汉斯・尤尔根・普雷斯著;王泰智、沈惠珠译海南出版社2004出版书评人:王渝生 中国科技馆馆长

《游戏中的科学》是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动手“玩科学、做游戏”的科普经典读物。自1964年在德国出版至今4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仅再版了20次以上,而且在世界上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这本科普读物的译本。本书既有数、理、化、天、地、生基础学科,又有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科技领域的共20多个类别。是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主动的、生动的、探究式学习的科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好教材,也是父母和孩子、老师和学生互动交流建立感情和友谊的最佳选择。

它呈现给读者400多个精彩的科学探索游戏。任何人都可以按照书的指引,在我们的身边或家里找到所需要的工具材料,在最普通的地方以最普通的方式愉悦地探究科学。人们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不觉走进科学的后院,使大自然突然变得亲切,使科学的殿堂没有门槛。书中的实验安全、简便、直观,结果却常常出人意料,每个游戏都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使人津津乐道、举一反三,它可以作为中学和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素材。

《世界遗产地图集・中国卷》杜越、高锡瑞著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出版书评人:庄建 中华读书报总编辑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约》),这个事情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延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战略目标,它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延续。而《公约》的通过,彰显了人类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已经形成共识。

世界遗产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杰作,是人类从愚昧、无知逐步走向理性、睿智的见证。今天依然存在于地球上的,依然存在于文明之中的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骄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真实的感觉到,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给他的拥有者带来了无限的自豪。申报世界遗产,以国际集体力量保护具有普遍杰出价值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正在成为对文明遗产有着深刻认同的人们的一种追求。不是吗,置身在一处世界遗产之中,你在享受、欣赏遗产带来的震撼、愉悦的同时,你一定也会被当地居民溢于言表的自豪所感动。

在今天,《世界遗产名录》可以被看成人类文明的珍宝馆,里面的珍宝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馆内,被认定的存在于中国大地上的遗产共有29处,蜿蜒的万里长城,布阵宏大的秦兵马俑,象征皇权至高无上的明清故宫,风景如画的黄龙自然保护区……它们在《世界遗产地图集・中国卷》被详尽列出,从而为我们认识和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与美丽的河山,提供了一个窗口。阅读该书,继而迈开双脚到现实存在中去感受书中向我们展示的世界遗产,去探寻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

为了使这样一本书更广泛地传播,出版价格便宜的普及本,是我们给出版者的建议。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历史学是什么》葛剑雄,周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书评人:夏欣 高级记者、光明日报图书出版部主任

这是一本高质量的人文素质教育读本,很轻巧,很好读,其思想和学术的严肃性又无处不在,对于增强历史的国民意识开卷有益。书的精妙之处,首先在于以中国本土学术资源的挖掘为基础,把深刻的史学史、史学理论知识,通过最容易为公众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读者在不经意的阅读享受中,领会知识和思想。这一点看似简易,其创作难度并不亚于用学术语言撰写深奥的学术著作。

作为人文教育的通俗读本,作者在结构、选材、内容、语言方面的精心把握,均达到了较理想的审美高度。文章的四个主要部分,干脆顺应人们的习惯性思维,直接讨论“来历”、“类型”、“为什么”、“怎样”这些最最基本的问题;每个部分的搭建,也是选择人们“意中有”的东西,却出奇不意地制造出新鲜的、别样的风景。在书的后两部分中,作者不只从五千年文明传承中筛选出经典人物、作品和事件,阐述“为什么要学历史”,而且探讨了史学研究及研究者求真求实的意义。其中有关历史研究、历史应用和历史哲学方面的分析深入浅出,不回避目前史学研究中的一些不够清晰的问题,对混淆研究历史与运用历史之间的界限、一味强调古为今用的实用主义态度的批评,亦十分凝练精彩。

尽管全书无彩色插图,装帧亦不甚讲究,但读时仍能带给人五彩缤纷的感受,这应归于学者的丰沛的知识储备、过硬的学术高度和精湛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正是他们自身的人文知识素养达到了引领读者“轻松进入人文社会科学的殿堂,领略其无限风光”的审美效果和初衷。

《丧钟为谁而鸣――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纪实》盛振华主编;邓建永撰稿;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书评人:梁晓声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作家

今天,当日本国内某些心怀叵测的人士又企图为半个多世纪前日军在中国、在亚洲犯下的战争罪行翻案时,这样的一部书具有着历史指证的出版意义。这是由电视专题纪实片“演变”而成的一部书。

字纸传媒具有可供人随时随地翻阅的特点,故其传播方式几乎是不受任何局限的。比之于报刊,书籍――哪怕是一部已经被许多人看过了的书,那也仍可陈列在书架上。而书架又几乎是可以无处不设的。而一本内容特殊的书,它之陈列于书架上,印在封面上的书名以及内容标题,本身便自然而然地散发着或历史的、或文化的、或科学的气息。《丧钟为谁而鸣》所散发的是历史的气息;是反法西斯战争纪实的气息;是当年远东军事法庭大审判过程中正义以人类之名义宣判法西斯主义罪大恶极的世纪庄严。

故此书具有对法西斯主义反人类罪行的显而易见的指证性质。并且,书中内容极为翔实,编入了中方审判人员的日记,印有珍贵的历史图片资料。

《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英]马特・里德利著;刘菁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书评人:郭正谊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

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如今一股新的反科学逆流又来了,他们发起了“新世纪”运动,声称21世纪科学又要靠边站了。

科学就是科学。在2003年5月,正当DNA双螺旋发现50周年之际,世界各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终于破解了基因组的奥秘,他们宣布:人类基因组的完整图谱已被绘制出来,这是人类认识自我的一大飞跃。DNA的科普读物已有多种,但比较起来都不如英国马特・里德利写的这本《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好,该书以史为纬串起了古往今来的一个个“有成有误”的实例,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当今的成就和未来的展望。

这是一本21世纪公民进入基因时代的入门书,而且是一本写得极好的科普书。我推荐各位读者(包括科学家)都来读一读这本书,特别是年青人更要读,因为你们是21世纪的主人,不论你们学什么专业,也都会进入这生命科学的会战巨浪之中。我不想在这里选某些章节向读者介绍,但我确信看到这本书的人一定会手不释卷。因为这是科学的魅力,特别是作者的科普的魅力。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法]蒂皮・德格雷著;[法]阿兰・德格雷、[法]茜尔维・罗伯特图;黄天源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书评人:胡显章 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 清华大学教授

这是一本奇特靓丽、充满神奇色彩的读物。作者是十岁的法国小女孩蒂皮。蒂皮出生于非洲纳米比亚。她从小跟拍摄野生动物的父母在丛林中长大,与野象相亲,同鸵鸟共舞……小蒂皮真实地记录了她与各种野生动物生活在一起的动人故事和亲身感受,同时编入她父母――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现场拍下的130多幅极为难得的图片。从中可以领略广袤多样的沙漠风光,感受到天真美好的自然观和勇敢无邪的探索精神,并唤起人们保护大自然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此书出版后立即在小读者中风行,并为大人们所喜爱,很快译成德、日、英等文字流传,成为销量达数百万的全球畅销书。

小蒂皮在中译本出版前特致书中国小朋友:“希望团结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星球――这个将由我们继承的星球 ”并“告诉所有的大人们:尽一切努力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让后人们将这种意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读着小蒂皮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句句真挚的告白,我们感受到的不只是一个儿童的纯真可爱,而且蕴涵着某种引人思索的成熟。

人类进入新时代,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善待自然、善待野生动物,透过这本书,也使人看到小蒂皮的父母教育孩子的良苦用心。亲爱的朋友,当你打开这本精美的小册子时,一定会被它所深深地吸引。让我们跟着小蒂皮去进行一次神秘美妙的旅行,去感受童贞的无邪,尽享大自然的恩赐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