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家在半村半郭人称非僧非俗

2006-01-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邢小利 我有话说

中国古代文人理想的居处环境是:“半村半郭”,即半城半乡。理想的身份是:“闲人”,“非僧非俗”。明代文人屠隆认为人生最理想的生活是:“楼窥睥睨,窗中隐隐江帆,家在半村半郭;山依精庐,松下时时清梵,人称非僧非俗。”“半村半郭”,是一半靠近乡村一半靠近城郭,清静,又不清冷,既有乡村的宁静与清闲,又

有城郭的繁华与方便,可谓进退有据;“非僧非俗”,亦僧亦俗,闲适,又不空寂。这种生活方式,可进可退,真是占尽人间一切便宜。

何谓“闲人”,明代文人陈继儒在《檐曝偶谈》中说:“不是闲人不得闲,闲人不是等闲人。”因为对一般人来说,“好山好水,清风明月,何尝见此风景。纵或见之,又何尝识此旨趣。劳劳扰扰,死而后已。”在这里,“闲人”是有特殊涵义的。他必须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面都有“闲”的资本和素质才行。要达到这种条件是很难的,所以说“闲人不是等闲人”。

居室是人们生活的必需。人对居室的选择与设置,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追求与精神境界。在中国古代,房屋不仅具有遮风挡雨的作用,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居住何等规格的房屋有严格的等级标准,不得逾越。现代社会基本上是经济社会,没有了人的森严等级,人对居处环境的选择,固然反映了一个人的经济水平和能力,也仍然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趣味。从文人的趣味来说,中国古代文人一般并不羡慕居堂的豪华、气派,而是追求居室的朴素、清雅,以体现他们思想的高洁,人格的不俗。文人居处,喜欢选在郊野或是山村,文人的居室,也多是陋室或草堂。从居室的审美特征上看,达官贵人一般喜欢追求雍容华贵,而平民和文士都喜欢一个“朴”字,如果说简朴体现了农人的特点,素朴体现了僧人特点,那么古朴就是文人雅士的特点了。

中国古代文人乐于在远离城市的山村居住,不仅因为这里空气清新,没有喧闹之声,还因为这里远离政治是非之地,人际关系简单而纯朴,也没有那些繁缛的礼节应酬。在这里,他们不仅拥有自己的活动空间,还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陈继儒在《岩栖幽事》中说:“山居胜于城市,盖有八德:不贵苛礼,不见生客,不混酒肉,不竞田宅,不问炎凉,不闹曲直,不征文逋,不谈仕籍。如反此者,是饭侩牛店,贩马驿也。”然而,真正能到深山老林居住生活者,除了那些一心隐逸之人外,一般文人很难做到。于是,移天缩地于所居之处的园林便应运而生了。

古代文人对居处环境的审美态度及文化观念,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中国人。现代社会的成功人士,多是一些文化修养很高的人,他们精神的深层,可能更多的还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安家于半村半郭之间,实在是一个理想的居处。居住在这种能与自然山水相接的环境中,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亲、天人合一的意境,体味到古人所理想的诗意境界:“结庐松竹之间,闲云封户。徙倚青林之下,花瓣沾衣。芳草盈阶,茶烟几缕;春光满眼,黄鸟一声。”(陈继儒《小窗幽记・集景》)这确实是一种艺术人生,俗世的生活诗化、艺术化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