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们的书评主张

2006-01-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新年伊始,本报全面改版,而其中最大的变化,即增加了读者朋友现在拿在手里的这叠“书评周刊”。

对于一家专门的读书类媒体,书评既是一种常规的文章样式,也是我们视之为职责所在的一项工作。创刊以来的十多年里,《中华读书报》发表了许多精彩、有影响力的书评,对国内书评事业或有点滴贡献。而“书评周

刊”的创设,于我们将是一次新的启程。

虽然说“书籍自有命运”,但这命运并非全部掌握在书籍自己手中。商家刊登的广告、媒体把书当成新闻的处理、人们的口口相传、书店里陈列……都可能左右一本书的命运。而书评恐怕是影响书籍命运最大的一股势力(见萧乾《书评研究》“序论”)。理想的书评有助于克服书籍命运的偶然性,与上述诸种影响因子形成一种有效的制衡,它能够而且应该成为一本书和读者缔结姻缘最好的介绍人――这恐怕就是书评的基本功能。

然而,书评的意义还不限于此。一辈子对书评事业情有独钟的萧乾说,书评是“现代文化这巨厦一根不可或缺的梁柱”;著名书评刊物《泰晤士文学增刊》的编辑菲力浦・汤姆林森在二战前夕写道,“在战争来临之际,文学与人文学术更像黑暗中的明灯……《增刊》必须一如既往地照料好这盏灯”;纽约诺顿公司的一名图书编辑杰拉尔德・霍华德则认为,书评是文化生态的守护者,“如果书评开始消失……这将给严肃的、原创的、有风险的图书的出版带来重大打击”。我们认为,书评并不是外在于由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出版活动构成的现代文化生产体系的一种余兴节目,而是其有机的组成部分。同时,优秀的书评本身就是一种研究和创作活动,有其自足的价值。那些优秀的书评文字能带给读者阅读的愉悦、知识的增长、思想的收获,其效能甚至不下于所评图书。甚至一些流传后世的经典著作是由对某本图书的评论引出来的(如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辛格的《动物解放》)。――一句话,书评似乎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然而,我们知道,对于国内书评的现状,读者、学术界、创作界还有出版界都是不太满意的。人们常常抱怨,多数书评没有公信力,往往只说好话,不作批评,和广告没有什么两样,而少数通篇谀词的文章在客观性、公正性上甚至比广告还不如,“不是广告,胜似广告”。另外,不少书评里专业“黑话”满天飞,旁征博引却让人不知所云;有的书评满篇风花雪月,却无一二实在的知识与见解……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发现问题不难,解决问题却好似跨越重峦叠嶂,难上加难。比如,大家都在呼唤批评性书评,但这类文章毕竟不好写,而且也不好发,发出来弄不好会麻烦缠身。有人说,国情如此,所以书评也只能如此。而我们认为,国情从来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书评领域的“国情”难道就将永恒不变?本报“书评周刊”将致力于改善书评的现状,建立书评的公信力,以至于发现和创造书评的“无限可能性”。我们最终能够在这项事业上有多大贡献,现在还不敢说,但我们不愿无所作为。

在这里,有必要申明我们对书评的主张,亦即本刊编辑共守的信约:

一、公共立场 书评者,天下之公器。“书评周刊”希望能够负载一种公共价值,它不为单一的某个群体存在,不是愈益专门的学科专家搬演“名词”和“概念”的地方(毕竟本报不是专门的学术刊物,而是面向知识界及一般读书人的文化类报纸),不是展示某种情调的场所(“书评周刊”不求优雅美文,但求言之有物;倘“有物”,略显粗粝的文字亦可接受)。我们更加关注那些思考现实问题,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作品;更加关注那些其影响能够辐射到其他学科乃至一般公众的学术文化著作;更加关注那些具有理想气质和批判精神的文学创作;同时也更加关注那些购阅者众因而对社会影响特别巨大的畅销图书,等等。我们还认为,公共价值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对多元的接纳和整合恰恰构成了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维度。我们将不定期推出读者、作者、编者三边互动的栏目,将本刊打造成为一个各方人士的交流平台。

二、独立声音 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是“书评周刊”作为一个公共平台,需要保持其作为媒介的独立地位,它不应该是出版社外宣部门的延伸,也不应该充当某种学术流派、某个文化圈子的“机关”刊物;第二是“书评周刊”尊重作者在学术研究、文化见解上独立发言的精神,提倡百家争鸣。“书评周刊”欢迎批评性书评,但要申明,批评不是为了打击异己、人身攻击,不是为了展示勇气、哗众取宠,批评应该是一种建设,是为某种公共价值而发。

三、专业眼光 作为一家专业读书类媒体,我们希望自己在选择和把握所评图书时,能够拥有越来越专业的眼光,当然,这需要有出版界、学术界专家的鼎力相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有缘分享各位专家的见解,我们恳请作者在行文风格上充分考虑一般读者的接受能力与阅读习惯。

四、服务读者 我们将着力加强“书评周刊”的服务性:如果有时不能向读者提供对图书权威的意见的话,那么至少能够给读者足够丰富的图书资讯;我们期待着与读者的互动,期待着来自读者的批评、指错和建议。

谨以上陈四义,作为我们追求的鹄的。我们深知,达到上述各条并不容易,但我们愿意高悬一个理想和标准在面前,以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书评周刊”每周的8个版中,“热点”或“专题”(头版)、“社科”、“文学”是常设版面,“艺术”、“童书”、“财经”、“科学”、“生活”分别为两周一次,另外还设有“声色”(主要为电影、音乐的“阅读”)、“书里书外”(书话)、“书摘”等版面。

我们承乏书评事业,深感责任重大,自身能力菲薄,再次恳请读者、作者和出版界给我们以支持和指教。

让我们一起踏上2006风光未知的纸上建筑之旅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