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批评比颂扬更深刻

2006-01-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刘志琴 我有话说
前不久,在“柏杨作品研讨会”上,刘志琴教授对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和最近重版的《中国人史纲》有所点评,远在台湾的柏杨看了研讨会的录像后,致函刘教授,以为呼应。感谢刘志琴教授向本报提供
发言稿和柏杨的来函(见右图)。  ――编者

我接触柏杨先生的作品是两部,一部是《丑陋的中国人》,还有一部是《中国人史纲》。这两部书都不是为内地读者写作的,但是这两本书在内地的发行,正好适应了内地的社会思潮。

首先说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丑陋的中国人》初进内地的时候,并不是公开发行,但在民间不胫而走,流传很广。那时正逢内地文化热、思想解放的热潮,这本书推波助澜,起了酵母作用。为什么?因为中国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促使人们痛切地思考百年来中国为什么又重蹈封建专制的覆辙?《丑陋的中国人》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惰性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读来发人深省。虽然它有偏激之处,但是这种偏激带来的深刻性正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良口苦药,没有那种儆示就不足以使人猛省。《丑陋的中国人》并不是说中国人都不好,而是这种批评可能比正面的颂扬更加深刻,更加能激起我们的责任感。

举例来说,百年前上海租界公园发生“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事端,引起舆论大哗,众口汹汹,声讨这有辱中国人的举措,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却发表这样一种见解 “上海西洋人公园门首榜云 ‘华人不许入’;又云‘犬不许入’,此真莫大之奇辱而安之若素,此日本人所嘲笑以为大国民之大度者也。平心论之,华人如此不洁,如此不讲公德,实无入公园之资格。西人所为,虽欺人太甚,亦吾国人有以自取之。不急改良习惯,养成与西人平等交际之资格,则此等耻辱终无湔洗之期。”在此,他干冒人言之大不讳,指出要真正洗刷这一耻辱,必须要改变中国人随地吐痰、大小便,不讲公共卫生的不良习惯。一百年过去了,至今大陆人在海外旅游仍然因为不讲公共卫生,被世人所耻笑。反思杨昌济的这番话,远比那种只责别人,不思己过的民粹论调,更有爱国情操和理性精神。

《中国人史纲》引进在80年代末,因为它通俗、生动,受到一般读者的欢迎,但在学界并未激起多大的反响。但是现在,应该重新审视。《中国人史纲》是把中国历史抖散了给你看,它要回答的问题是 中国社会这么多的弊病从哪里来?为什么百年来封建专制阴魂久久不散?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公共道德和民主意识?有些学者曾经指责传统文化积弊造成民族性的阴暗面,现在更深一层地考虑是制度的作用。这本书大多讲的是帝王的专横昏暴,所造成的社会灾难,实际上是在发掘专制制度的后果,造成浸染民众的大“酱缸”,是不合理的制度酿造了丑陋的民族性。这正是当前学界所思考、争论的问题。

《中国人史纲》不是历史教科书,也不是纯粹的学术专著,当属历史文学,它用一种春秋笔法写历史,鲁迅也曾用这一笔调写史,赢得很高声誉,现在我们的历史学界就缺少这种轻松而又调侃,知识密集而又生动的史笔。

《中国人史纲》也是一部“另类史学”。所谓“另类”,在明清之际就是异端,具有启蒙的价值。在社会转型之际,非常需要这种有史可考,而又发人深省的通俗史学。在内地卖得很火的《万历十五年》,也是“另类史学”,出版之初也受到不被理解的困惑,初印时也很简陋。但是读者是最公正的,多年来多次重版,愈印愈讲究,畅销不衰。这部《中国人史纲》重新出版,在设计包装上做如此多的改进,图书做得很精美,一书在手,赏心悦目。这可说是读者的需要在改变了历史写作的情趣和对历史的看法。 (《中国人史纲》/柏杨著/同心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7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