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说雪纷纷巧剪鹅毛细

2006-01-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朱良志 我有话说

雪,浑融飘逸,也是千姿万态。仰望漫天飞舞的雪花,或许你才能真正体悟:天地之中,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景极多,然而能给人清冽净白的一份纯美,恐怕只有冰天雪地的银色世界。

《老残游记》中的《黄河结冰记》写老残在齐河县看到黄河结冰的景象,也写出天色渐暗,云山如梦似幻的奇观,“这时北风已息,谁知道

冷气逼人,比那有风的时候还厉害些。抬起头来看那南面的山,一条雪白,映着月光,分外好看……于是云是白的,山也是白的,云有亮光,山也有亮光”,雪月交辉,使他想起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衰”诗句,惹起时不我与,岁暮感伤的几行清泪。而泪被冻住了,结成了冰,地下还有许多冰珠子……

元杂剧《山神庙裴度还带》第二折里,也有一段描述雪景的文字,那场雪,纷纷扬扬下了好大一场:“恰便似梅花遍地开,柳絮因风起。有山皆瘦岭,无处不花飞,凛冽风吹……”于是,“路径行人绝迹,园林冻鸟时啼”,也冻得裴度眼花炫曜,唱出了:“是是是我可便心恍惚辨不的个东西南北,呀呀呀屯的这路弥漫分不清的个远近高低。琼姬、素衣,纷纷巧剪鹅毛细,战八百万玉龙退败,鳞甲纵横上下飞,可端的羡杀冯夷。”

而西湖的“断桥残雪”就不同了,在春水初生时,画桥倒影,带以积雪,与相连结的孤山混朗生姿,当日光初照,便与全湖波光相激射,这就是断桥残雪擅场之处,并与《白蛇传》深入人心的“断桥”、“合钵”同存不朽!

文学上也有一则关于雪的记载,《世说新语》里述及东晋名相谢安,一日与儿女讲论文义,窗外的雪急急骤骤地下了起来,煞似一道道密密的蛛网,美丽非凡,谢公一时兴起,便高兴地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谢朗以“撒盐空中差可拟”形容,在旁的侄女谢道韫则脱口而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佳句,谢安由是大悦,而道韫多才的文名自也不胫而走。这便是文学上“咏絮才”典故的出处,也告诉我们在创作之时,用字的确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并且是决定文章层次最主要的因素,达意传神,全在乎用字能否准确痛快的掌握自己的体会心得而已!

于是,苏州弹词里,一首悲凉苍劲的陈调:“大雪纷飞满山峰,冲风踏雪一英雄,帽上红缨沾白雪,身披黑氅兜北风,枪挑葫芦迈步走,举目苍凉恨满胸,这茫茫大地何处去,天寒岁暮路途穷。”道尽了林冲踏雪的悲愤,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为柳宗元在文学史上钓出了缕缕峭洁清远,悠悠的在后人心中扩展,所以有时候多产并不是文学写作成功的致因,由这里便能看出一斑了。

此外,我们也能视风雪为追寻理想的历练环境,话说《三国演义》里刘玄德三访诸葛亮,就是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不数里,便就朔风凛凛,瑞雪霏霏。然而,凭着求才殷切的一股热情,终于请诸葛亮出茅庐而拯天下。而宋代杨时,游酢,更因在拜谒大儒程颐,适逢夫子瞑坐,便侍立在雪天庭下,不敢暂去。直至老师醒来,而雪已盈尺。这些,都一再告诉我们,其实在成功之前,不能逃避迎面而来的考验,更要以无比的耐性去面对。

因为风雪毕竟是会过去的,也只有经霜历雪的人才真正的是个心智成长的人。贬潮途中的韩文公,就曾经有“雪拥蓝关马不前”的磨难;就义前的金生叹,更在天降大雪,缈缈盈盈的法场上,自自然然,洒洒脱脱吟诵出“天公丧母地丁忧,万里江山尽白头。明日太阳来作吊,家家檐下泪珠流”的即景抒情。虽然,这里面含藏一种极端凄酸沉重的身世之感与亡国悲恸,但是,白雪就是他这一生的写照――清清白白,潇潇洒洒。

下雪象征祥瑞,古谚所谓“瑞雪兆丰年”,东坡更有“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的诗句为证。据闻:雪增一尺,幼蝗则入地一丈,雪厚则次年虫害绝。但雪若下得不是时候,就显示时将乱,冤狱兴。战国时,邹衍被人诬害下狱,仰天大哭,于是仲夏五月,天竟下霜;而元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里,也有六月间天降三尺瑞雪的异事,然而,人间若不断发生悲剧,天象异常也是毫无意义的。

雪,是一个为求方正之美的形声字,雪是洁白的,看到玲珑皓雪,胸中会廓然无滞,一个人绝顶聪明,我们可用“冰雪聪明”来形容,雪光亮亮,所以历史上有晋人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而寒冬雪夜,坐拥书城,更能产生《四时读书乐》“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的境界。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雪花纷飞的冷寒清夜,如能兴之所之,拥有这一份暖暖深情,那么,你将是最能体悟生活的!

(摘自《水远山长》,朱良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