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带一本书去柏林

2006-01-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路峰 我有话说

《穿墙故事》/沈祉杏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提起柏林,不能不提柏林墙。如果我们可以把城市形容为一部文学作品,那么柏林墙的建造与拆

除作为一个事件就是最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正如所有的故事都少不了“悲欢离合”的情节一样,柏林的分裂与统一同样是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一道长墙一夜之间把个城市活生生地切成两半,两个“半城”以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各自发展了近30年之后,这道长墙又在一夜之间被拆除。柏林人是以怎样的方式跨越横亘在东西之间的障碍?这道长墙给城市空间所造成的巨大伤口以怎样的方式缝合起来的?台湾学者沈祉杏博士的书《穿墙故事:再造柏林城市》(清华大学出版社)正是描写了这段故事,不过在这本书里,城市与建筑不再是故事发生的场景,而是故事的主角。

历史博物馆入口立面

作者是一位女建筑师,在柏林求学、工作、生活了12年,直接见证和参与了城市的重建过程,也与这座城市结下了相当深厚的感情,用她自己的话说,这座城市“感觉就像结婚十年的夫妻,熟悉温馨常常多于惊喜激情”。但作者并没有因为熟悉而失去对事物的敏感,也没有因为温馨而失去客观的判断力。她的写作立场仍然是学术的,是研究的。我们在书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关于“是什么”的描述,更有关于“为什么”的追问;不仅有赞叹,也有质疑。该书内容既没有像通常那样按时间顺序排列,也没有按空间位置分类,而是以六个德文单词――柏林、统一、空间、生活、国际、省思――作为主题词,把本来松散的素材巧妙地编排在一起,全面覆盖了柏林城市重建中的那些不容忽视的热点。

然而,这本书的学术性并非以牺牲文字的文学性、可读性为代价。该书文字风格朴实简练、自然生动,读起来宛如在读一本有声有色的小说。当然,那些建筑的故事本身也足够精彩:读着那些不同的建筑故事,你会觉察到一条共同的主线潜藏其中――城市重建中保守势力与创新思想一直在进行着拉锯式的交锋,你强我弱、此消彼长。城市就是在这样深刻而内在的矛盾冲突中,在两股相反方向作用力的牵制下塑造着自己。由柏林墙联想到北京的城墙,联想到王军写的《城记》。我们可以把这本《穿墙故事》比作是柏林版的《城记》。不同的是,这本柏林版《城记》是对“造城”的记述,而北京版《城记》是对“毁城”的追忆。

如今柏林墙已经成为历史与记忆的收藏,由它造成的东西柏林之间的空间裂隙也已经弥合,柏林城得以再造。柏林墙的片段保留在城市中供观光客拍照留念,柏林墙的碎片也被镶嵌在有机玻璃中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然而,柏林墙作为事件是不能被忘却的。回想起在柏林的日子,一天早晨,我偶然发现电视里有个奇怪的频道,一直在播放柏林城市街道的实时影像,好多人走上街头,似乎发生了什么大事。没有解说,没有字幕。起初我还打算到街上看个究竟,直到后来发现电视上人们开始拆柏林墙了,我这才恍然:这一天是11月9日,柏林墙拆毁纪念日。15年前的历史在电视影像中一分一秒地悄然重演――柏林人以这样含蓄而深刻的方式纪念这一事件:只有岁月和时光能够跨越任何障碍,真正能够做到“穿墙而过”。

柏林是座奇妙的城市,“可以说是欧洲惟一一座将20世纪沧桑全都收录的城市”,如果你有机会去柏林旅行,除了一份足够详细的城市地图,别忘了带上这本《穿墙故事:再造柏林城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