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知青体验和校园体验

2006-02-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章亚昕 我有话说

从朦胧诗到第三代,是中国新诗发展的关键环节。20世纪80年代的诗坛,变成了青年诗人的竞技场,令人头晕目眩。孙基林的新著《崛起与喧嚣:从朦胧诗到第三代》,对80年代诗坛全方位扫描和深入解读,为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启示。对作家世代进行研究,揭示诗人群落分布的规律,说明诗歌的历史与文化转型期的相互关系,都属

于饶有兴味的诗学话题。

处理这些话题,正是孙基林的拿手好戏!恢复高考以后,他在1979年走进山东大学校园,就读于中文系。作为80年代活跃的校园诗人,同韩东他们一起在山东大学的“云帆诗社”迎风冲浪。此后顺理成章,成为对诗坛第三代最早也最好的发言者与研究者之一。基于此种因素,我对这本书自然也抱有很高的期待。

以“史”为基石、以“论”为主体,是这本书的特色所在,亦是其亮点所在,书中格外动人的地方,在于作者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娓娓动人地述说着许多大家颇感兴趣的诗坛往事。当事人的亲切回忆和学者的沉思冥想交织在一起,增强了这本书的说服力。通情达理而且多有创见,应该同本书作者的自我叙事角色定位大有关系。

这种自我叙事定位,使得《崛起与喧嚣:从朦胧诗到第三代》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语境与过程》,从文化沙龙的读书活动,到被突显的“个人”食指和白洋淀诗群,进而便是著名民刊《今天》的创办、新潮诗的崛起、论战及最终的解体。第一次浪潮渐次平息之后,另一次更大的浪潮便开始酝酿、涌动,从它最初发生成长的场景,到全面的喧哗与超越,这部分以叙事为主,事件线索清晰,材料原始具体;第二部分《朦胧诗论》和第三部分《第三代诗学》,则以论述为主。作者对朦胧诗的主体性诗学、修辞特点和思想方式、不同写作范式和现代性问题,第三代诗歌的整体性特征、主要群落、本体意识和思想形态、语言诗学及后现代倾向等等,都做了深入独到的阐释和解读。有些论著会犯前紧后松的毛病,可是《崛起与喧嚣:从朦胧诗到第三代》不同,第二部分比第一部分写得精彩,第三部分比第二部分更加出色。

内容翔实,见解精辟,成为这本书突出的特色。作者论述白洋淀知青群落,对于当时情况的熟悉,几乎是如数家珍;而说到山东大学“云帆诗社”的遭遇,第三代诗歌发生的场景以及第三代诗人的诗学就加倍地亲切自然。作者的叙述充满了激情,其中很多内情是外人所难以道出的。就此而论,第一部分的史料价值就确保了这本书的非同凡响。

朦胧诗论和第三代诗学,则是一种沉思,其中的判断,不仅凝聚了学者冷静的目光和诗人审美的审视,更是基于作者相当深厚的诗歌理论修养。作者不但分析诗歌的思潮,而且陈述相应的诗学,那就不是一般的过来人所能够办到。身兼先锋诗人和校园学者双重身份,作者才会道出一般人所不能道出的诗坛旧事和诗学精要。尤其是将那特定时代的诗歌写作思潮与一个时代潜在的精神走向内在地联系起来,那是非有宏阔的思想视野和锐敏的觉察所不能奏效的。

事实上,从朦胧诗到第三代,从知青体验到校园体验,都是作家世代研究的重要话题。社会的急速转折,成就了一批青年诗歌弄潮儿,潮起潮落,也使得新时期诗坛和文坛生色不少。孙基林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对于了解新诗发展的规律性,对于理解诗学演变的规律和一个时代的思想审美状况,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崛起与喧嚣:从朦胧诗到第三代》,孙基林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