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征服”希特勒的幽灵

2006-02-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郑一奇 我有话说

《解读希特勒》,(德)塞巴斯蒂安・哈夫讷著,景德祥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20.00元

《解读希特勒》在正式出版前责编李茹博士曾把译稿送给我看,征询我对内容及出版方面的意见。读完书稿后,我一时拿不定主意,因为这是一本写法比较独特的书。

这部书稿不长,仅十余万字。它不用编年体的写法,也不用人物传记的写法,而是用评注的写法,重点从生涯、成就、成功、错误、失策、罪行、背叛七个方面对希特勒进行深入剖析。

著者塞巴斯蒂安・哈夫讷(1907-1999)是德国著名的政治评论家与历史学家。这本书1978年在德国出版,颇受好评,被认为是一本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希特勒的书。至今在德国已连续再版20多次,还被翻译成23种语言在世界许多国家出版。

看完书稿后,我最初的印象是:一方面这本书确实对希特勒的“错误、失策、罪行、背叛”进行了深入剖析,但又不讳言,希特勒在他从政之始,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与“成功”。似乎这是一本要对希特勒一分为二、进行实事求是评说的书。另一方面这本书中有的观点的叙述又与国际社会早已认同的主流看法或与国内学界的公认看法有所不同。书中的“霸权观”、“战争观”,特别是对纽伦堡国际法庭以“战争罪”起诉纳粹德国,作者不以为然,提出了质疑等等。作为一本研究性、参考性著作出版当然是可以的,如要以大众读物的形式向一般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介绍这部书,我建议责编多做一些工作:请译者景德祥先生写一个长序,讲讲哈夫讷,以便了解他的研究领域和学术观点。译者景德祥先生在德国留学多年,是研究德国历史的专家,为此他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很精彩的《译者序》,为我解开了一些疑问,也是对读者一个很好的导读。

经过与译者的深入交流,我又仔细地阅读了这部书稿,我体悟到,这部书稿确实是对希特勒的幽灵进行“征服”的一本力作。希特勒是“德意志心灵创伤”,我们应当非常重视德国学者有主动揭示这种“心灵创伤”的勇气,也要体会到只有在“坚持公正与逻辑原则的前提下”这种揭示才会让德国人心服口服,并深入人心。这正是这本书的震撼力所在。

哈夫讷是如何以“公正”与“逻辑原则”为前提剖析希特勒的灵魂的呢?

在《生涯》这一章中,他揭示了希特勒生命的畸形:这位在政治影响方面近乎“满分”的世界历史顶级“名人”,在友谊、爱情、亲情、文化、职业方面却是“零分”,这就解释了希特勒成为一个政治狂的原因,因为政治已成为他的生活的替代品。然后他评述了希特勒政治生涯的七个阶段和重大决定,揭示了希特勒成败之谜。

在《成就》这一章中,哈夫讷毫不讳言希特勒曾取得很大成就,这也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曾获绝大多数德国民众支持的主要原因。到1936年,希特勒解决了德国大众失业问题,创造了“经济奇迹”与“扩军奇迹”。他特别评述了希特勒在建立独立作战的装甲兵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这为“二战”初期德军的节节胜利奠定了基础。另外,希特勒还推动德国社会的变革,他推进了德国人的“社会化”,让他们感到了集体生活的温暖。

在《成功》这一章中,哈夫讷认为,“成就”是属于个人的,是客观存在,而“成功”是相对的,一方的“成功”是以另一方的“失败”为前提的。“成功”并没有绝对的价值,只能说明双方较量的力量对比变化。这里希特勒的“成功”的大起,也为他的“失败”的大落埋下了伏笔。哈夫讷认为希特勒从1930年至1940年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内外胜利,而从1941年秋天起,就每况愈下,直到一败涂地。为什么前后有如此大的反差,这是因为希特勒在不同时期遇到了力量强弱不同的对手。这也说明,如果希特勒一开始在国内国际上就能碰到团结一致、坚决抵抗的对手,希特勒就不可能如此嚣张。

在《错误》这一章中,哈夫讷对希特勒的思想错误进行了分析批判,他认为希特勒的思想体系主要由极端民族主义或种族主义与极端反犹主义两部分构成。然后他逐一分析了希特勒思想的荒谬与错误。这是书中讲得很透彻,也不会引起歧义的重要部分。

在《失策》一章中,哈夫讷指出希特勒政治决策的自相矛盾:即要建立德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与消灭犹太人的矛盾。认为后一个目标恰恰为前一个目标制造了障碍,把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驱赶到敌对方。接着又深入分析了希特勒在建立霸权时的一系列决策失误:发动侵波战争,迫使英法向德国宣战;战胜法国后,又发动对苏联的战争;以及最后对美国的宣战等等。

在《罪行》这一章中哈夫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认为希特勒的主要罪行不在于他发动了侵略战争以及种种“战争罪”,希特勒的独特罪行是“他为了个人的满足屠杀了难以数计的无辜人们”,是一个“刑事意义上的大屠杀者”。他列举了希特勒如何在“二战”掩护下,先后对德国残疾人、吉卜赛人、波兰人、苏联战俘与平民,尤其是对欧洲犹太人大屠杀的事实与数据,并批驳了某些人企图证明希特勒与这些大屠杀无关的谬说。这是这本书中最有说服力的一章。

在《背叛》这一章,哈夫讷认为1945年3月19日下达的摧毁所有德意志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的“尼罗命令”,可以证明希特勒犯下了“叛国罪”,是德意志民族的“叛国者”。

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不能在此一一介绍哈夫讷对希特勒的全部论述。但是仅从这些方面,我们确实看到:作为一名正直的德国学者是如何与希特勒的幽灵进行“交战”的。他依靠史实,也依靠公正与逻辑的原则“战胜”了希特勒的幽灵。虽然他用了先扬后抑的笔法,虽然他的个别观点我们并不赞同,但他的评判确实让德国人心服口服。这本书的出版并一再重印,在帮助德国人对希特勒的罪行取得共识上是起了促进作用的。“二战”后许多德国政治家能主动谴责纳粹德国和希特勒的罪行,并对受害者表示诚心的痛悔,与哈夫讷的著作是有内在联系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