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方正王选:在春天里去留

2006-02-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晋悦 摄影 候艺兵 我有话说

《后汉书》释“方正之士”:“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无能居尊显之位,自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矣。”

  王选简历

生于1937年2月,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1958年至1959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师。1959年至1978年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1978年至1995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1995年至1996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96年至1998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98年任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月13日,天空阴霾,一个噩耗就这样降临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选因病医治无效,于中午11点03分在协和医院逝世,享年70岁。

“太突然了!我们这个时代,王老的成就高山仰止,王老的人品更是弥足珍贵,希望王老师一路走好!”王选的一名学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在电话里几乎失声,他深情地说:“他是北大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

王选院士逝世消息也让日日工作在他身边的邹维感到震惊。邹维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信息安全工程中心副所长,他说:“就在12日上午,我们还与王老师在病榻边探讨过研究所与方正如何发展合作的问题,哪知道……”,邹维有些哽咽地说不下去了,“听老师家人说,我们走后不久,大约在晚上7点多王老师陷入昏迷,13日中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一位印刷业的巨人

当天下午,王选院士辞世的消息在网上静静地传向四方。那些现在的和曾经的北大人,那些正在或者曾在方正公司工作过的员工,那些听过王选演讲的听众和读过他著作的读者,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家长,自发地在网上留下只言片语,以托哀思。

一位署名wwg的网友写道:“在IT界,直到今天,还没有任何人的研发成就能和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相比。不仅不能相提并论,甚至都不在一个量级上。”另一位署名千龙的网友写道:“只要你读过书、看过报,你就要感谢他,就像你每天用电灯时要感谢爱迪生一样……”;署名pro1319的网友说:“这是一位让所有使用方块字(中文、韩文、日文等)的民族永远铭记的尊者。他给我们创造了快捷的信息载体,为数以千万计的人谋得了就业甚至致富的渠道,他让毕?的发明进一步光大。”

正如网友们的赞誉一样,王选院士对中国的印刷事业贡献卓著。方正公司的工作人员称,王选院士堪称我国现代印刷之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实现印刷技术的数字化,国家斥巨资从国外引进照排系统,却均没有成功,由此引发的汉字能否在多媒体时代生存的讨论波涛汹涌。在这种情况下,王选于1975年开始主持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1975年到1991年间课题组成功地跨越了当时日本的光机式二代机和欧美的阴极线管式三代机阶段,开创性地研制出当时国外尚无终端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并针对汉字印刷的特点和难点,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描述笔划特性的方法,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相应发明专利。至此汉字印刷彻底告别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术,进入了“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崭新时代。

此后,他又提出并领导研制了大屏幕中文报纸编排系统,彩色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远程传版技术新闻采编流程管理系统等。这些成果在国内外迅速得到推广,使中国的报业技术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最前列。

一位远见卓识的科学家

除了创造发明,王选院士又是最早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人之一,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教授、北大方正公司董事之一、王选院士的老部下肖建国说:“他的远见卓识令人敬佩”。

“刚刚过完1987年春节,我便来到王选老师身边。我接到的第一个正式课题就是方正第一代排版系统。1989年系统完成后,王老师找到我,说‘大门槛已经过去了,是该转到别的方向的时候了’。王老师这时候的目光已经看到彩色排版系统的前景”。

1990年代上半期,国内市面上几乎没有彩色印刷的报刊,“我们试验搞了一年后,市面上才逐渐出现彩色印刷的报纸。后来我们抓紧技术攻关,市面上的彩报彩刊正好流行起来,新产品上市的时间恰到好处。而且我们的前两台设备都是被外国人订走的,说明当时的技术是很先进的。”

根据肖建国回忆,王选院士总爱问同事和员工这样的问题:这个技术演化下去将是什么产品?这样的产品在哪方面会发挥作用?将在哪个阶段产生效益?

研究所老党委书记刘秋云说:“王选院士最关心市面上需要什么,我们的技术该怎么‘流通’。”1981年,王选院士便开始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转化、产业转化,1985年方正激光照排系统成为商品,在市场上大量推广,到1988年该系统已经占领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选院士生前曾经对媒体记者说:“我一生有10个梦想,5个成为现实,另外5个需要我与青年人实现……而我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打入发达国家的市场。”不幸的是,王选院士宏志未了便撒手人寰。

一位朴素的领导

纵观王选院士的一生,他对汉字印刷业的贡献是最重要的华章。那么事业之外的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他是一个平易近人生活俭朴的人”,王选院士的秘书丛中笑在电话里回忆道,“他写字打印的纸张从来都是两面使用,铅笔都是削到短得不能再短才扔。”

1987年,现任方正电子公司数字内容事业部技术总监的汤帜刚刚大学毕业,准备考王选院士的研究生。“那年,我在畅春园王老师的家第一次见到他。王老师的家很小,一台黑白电视摆在客厅……”,汤帜说着说着就再也说不下去了……

刘秋云回忆说:“这么多年了,无论什么原因的加班,王选院士从来没有和我在外面吃过饭,我们也从不聊天,每次谈话他都要求我言简意赅不超过5分钟。他也从来不爱在办公室里待着,只要来上班,多半都到实验室去了。”

有口皆碑的是,王选可以毫不费力地说出任何一个员工的名字、毕业学校、特长,甚至还知道这个员工有没有女朋友、是不是快要结婚这样的细节。一位方正员工回忆说:“最后一次见到王老师是2001年,当时他来上地的方正办公楼参加一个会议。会后大家纷纷和王老师合影,王老师还特意给我整理了一下外翻的衣领……”

肖建国说:“每次招聘,王老师总喜欢亲力亲为,并专门向应聘者的老师了解情况。不过王老师对人的要求很高,他不仅看中智商,还看中情商,而且还要看能不能吃苦。他是真心喜爱这些员工,热爱这份事业。”

王选对研究所和方正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邹维说:“王老师后来身体不好,辞去了很多外界的职务和头衔,但是始终坚持保留着一个职务:所长。”

翻阅所有致王选院士的悼念留言可以发现,“精神领袖”这个词是以压倒性优势频繁出现的,其中既有署名方正员工的人,还有北大的学生。一篇留言这样记述道:“去年1月份,公司大会上,您在百忙之中抵达现场,全场起立,掌声雷动,您挥手示意多次,掌声仍不能停歇。6分钟的时间,不长,但就在那个时候,您让我理解了什么是精神领袖。”

记者13日下午赶到王选院士曾经工作过的方正控股有限公司,由于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上班,空荡荡的大楼显得萧瑟而寥寂。“王老师去世的消息是下午4点多公司用电子邮件通知我们的”,一位员工说,“这简直太突然了,记得春节前,王老师还为公司召开的员工大会写过贺 信。”另一位工作人员说:“王老师平时是个低调朴素的人,却一直坚持在方正报上写文章,并常常有富含哲理的言论。他的思想一直引导着我们,他就是我们的榜样。”

王选与妻子陈?金求

事实上方正对王选院士来说,早已不是公司与领导的关系。在外人眼里,他们就像是儿子与父亲;在王选院士心中,方正就是他的家。王选院士的秘书丛中笑说,“在王老师当上政协副主席以后,有一次去方正大厦,警察出于安全考虑随即将整条街戒严。王老师看到后说,方正就是我的家,去方正就像回家一样,以后不要让警察戒严了,这里很安全。”

另一位网友也写道:“回想起王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点点滴滴,已不觉泪流满面。在中关村的印刷大楼,德高望重的王老师时常会走进每一间办公室,与最基层的员工促膝交谈,谈工作、谈生活、谈理想……周末还和大家一起去郊游……曾有位同事说:‘王老师的一句话就像支兴奋剂,可以让大家连续无偿加班三个月而无怨尤’,这就是王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在,他是方正的精神领袖。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成了永远的记忆……”

现实中的王选走了,记忆中的王选终获永生。一位网友深情地写道:“王老在痛苦中度过冬天,却把春天留给我们。”春天正快步走来,王选院士在青年人心中留下的崇高的科学精神的种子,正在春风中生根发芽。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