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场镜花水月

2006-02-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徐蒜蒜 我有话说

寻找一部1977年出品的邵氏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以下简称《金玉》),所为何来?红楼题材影视剧比比皆是,光是1977年的香港,就有五部同台打擂。过来人追忆当时邵氏电影的花团锦簇,每每慨叹。他们鸳梦

重温是为聊解相思,换作今天的影迷,连上天入地的《无极》都无法满足胃口,还能从室内搭建的狭促布景里看出一个太虚幻境么?

拍摄《金玉》其时,邵氏电影繁华将尽。1955年起始,由邵逸夫主持大局的邵氏片场,拉开了一个真正的华人梦工场的帷幕,一红便是二十多年。最高峰年产50多部电影,片场由60年代的数十万平方?拓展至70年代的百多万平方?。莫说搭建一个大观园,便是拍摄《倾国倾城》、《瀛台泣血》等清宫大戏,也不在话下。

等到我们这一代影迷亲睹《金玉》,已是28年后。据闻早前李翰祥有意邀徐玉兰、王文娟二人拍《红楼梦》,偏是王文娟的两粒金牙叫人打了退堂鼓。因此,《金玉》与越剧电影《红楼梦》颇有几分相似,也在情理当中。李翰祥的高明,在于作为深具传统文化修养的鬼才文人,其营造古典中国幻境的能力,无人能出其右。亭台轩榭,花谢花飞,无一不是人工化的片场景物,却能在镜头流转之中,氤氲回荡出一个形神俱似的故国精魂。

李翰祥的片场美学到《金玉》之时已达炉火纯青,在方寸片场内可营造浩瀚气象。“最豪华的场面,最富丽的布景,最年轻的演员,最抒情的歌曲。”并未言过其实。镜头永远不会站在云端俯瞰,而是紧随人物在深院重楼内穿梭自如。观众走迷宫一般看得恍惚,倒不知庭院深深深几许。开场不久,王熙凤正在库房内巡视。但见人头攒动,杂物林立,却不见库房哪里才是尽头。忽听丫环禀报:“林姑娘到了!”匆匆出门之际,画外音挤进两句老婆子的对话:“拿十把笤帚,十把鸡毛掸子!”寥寥数笔勾出钟鸣鼎食之家的排场,其匠心可见一斑。

张艾嘉28年前拍完《金玉》后,再没看过这片子。她应邀到“东方好莱坞”邵氏片场走的这一遭,印象深刻的并非邵氏的豪奢,而是自己像郝思嘉一样被裙子勒个半死――反串贾宝玉的林青霞却可以穿裤子。大概她根本不喜欢自己演的那个堪称史上最为丰腴的林妹妹吧。由于个头比林青霞矮,开机前饰演宝黛的这二人被临时“调包”――这事搁到世界电影史上只怕也不多见。或许,才华非凡如李翰祥,才能据理力陈说服邵逸夫。

那一年,林青霞与张艾嘉20出头,一颦一笑,处处流露日后必成大器的凛然之美。宝玉奔跑着出场了!眉目若画,身形秀颀,衣袂飘然,手里竟还持了一枝风车。即使张艾嘉版的林黛玉面若银盘,兼之一张烈焰红唇,但仍胜在青春无敌。这两张明星牌,李翰祥算打对了。

引进林、张两位台湾明星,想必是为耳目一新。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邵氏片场里有数不完的本土明星流光溢彩。“小生美女都带着踩在云端的高贵自信。落下的眼泪矜贵一如珍珠。刀锋枪口下溅出来的血液鲜红如旭日下的牡丹。”(香港电影人魏绍恩语)尤其是邵逸夫模仿好莱坞明星制栽培出来的女明星,雍容古典如林黛、英姿飒爽如郑佩佩……有黄梅调、歌舞戏、间谍片等类型电影做她们颠倒众生的舞台。伴随邵氏电影的浮沉,这帮花儿风流云散。偶来此处作客的林青霞与张艾嘉,算是搭了邵氏电影最后一班客船。

她们搭的也是黄梅调电影的最后一班客船。作为中国影史上极为独特的类型之一,邵氏试图将黄梅调电影拓展为“不限地域、不拘语言”的“泛中国古典印象”。十多年中,港台、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华语电影海外市场,几乎全笼罩在黄梅调风潮中,李翰祥经典之作《梁山伯与祝英台》当年更在台湾创下连演180多日,观众达72万人次的空前纪录。“我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红楼梦》里不少经典语录用黄梅调唱出,别有一番味道。

作为黄梅调电影收官之作,《金玉》的海报今天看来别具深意:似要远行的宝黛携手回眸,二人背后的披风上绣梅绣竹绣山河,留给世人惊鸿一瞥。此时,邵氏电影气数将尽,黄梅调日薄西山。这一黄金时代的风流余韵还能恩泽多少代中国电影,且让时间作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