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交通环境中的人文环境

2006-02-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潘晓东 我有话说

■交通环境不仅包括工程范围中的物的环境,也包括非物的一面,即人文和社会环境。

■从道路交通工程技术体系来看,技术方面固然需要重视和发展,交通参与者的行为和心理也需予以应有的注意。

■关于路,技术者从工程等角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也呼唤着人文社会界的学者共同探索。

交通环境是由于汽车交通的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概念,它是产生各种交通行动的外界和内在的条件。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交通环境仅包括道路和道路上的附设交通设施等工程上的范围,实际这只是交通环境的一方面。人和环境不可分离,传统的设计理论是要求人的行动应力求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现代的理念是交通环境应满足宜人性的需求。因此,交通环境还有非物的一面,即如何认知交通环境中的人文和社会性交通环境等。

道路交通事故是世界性的灾害,因此交通安全也是世界性的难题。道路交通事故引起人的伤亡,物资的损失,给国民经济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联合国第五十八届会议(2003年10月)公布,2000年估计世界上有126万人死于交通事故,道路交通伤害在全世界的经济损失为每年5180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达到1000亿美元。预计交通伤害在人类死亡的原因中将由2000年排名第9上升为2020年的第3位。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严重的世界性问题。

诱发交通事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受行车速度、道路条件、车辆状况、驾驶员行为、驾驶员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等因素构成的交通环境的综合影响。交通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驾驶环境的舒适性、顺畅性,更关系到驾驶的安全性和宜人性。可我国还缺乏人文和社会环境影响的系统研究。

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环境)构成的动态综合系统,被称为交通系统的三要素,三要素必须协调地运动,才能满足交通环境的安全、快速、舒适、经济的要求。交通环境大体包括道路工程环境、交通工程环境、车辆工程环境、交通生态环境、政策法规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等。道路工程环境包括道路线形、道路宽度、路面质量、人和车在道路横断面上的分离、路肩情况、路旁有无建筑物、中心分隔带、道路照明等。道路环境是物的环境。为使交通安全畅通,除了搞好物的环境外,还要根据交通法规给物的环境以明确的含义,这就是意义性交通环境。日常所见的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等设施就属交通工程环境。《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国标)》中规定的道路中心所划的黄实线,作为划线而言本来是没有实际阻隔能力的,但在法规中黄实线是不允许车辆超越的中心线,它规定了不同方向行驶车辆的空间分离。交叉口的信号灯,根据交通法规的规定,它表示交叉路口不同行驶方向车辆的时间分离。黄线与信号灯等是人们根据交通法规赋予意义后的静态交通环境,称为意义性交通环境。车辆是封闭的与外界隔离的移动建筑物,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在这封闭的空间内,容易造成驾驶员潜在的不良性格的暴露,被认为是产生交通事故的人因隐患。车辆的人性化设计要求应为驾驶员提供安全舒适的车辆空间环境。汽车工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对车辆本体创新开发和研究的同时,安全研究已从传统的被动安全技术转入了主动安全技术开发研究。伴随着道路交通工程和汽车工业的稳步发展,在工程施工与道路运营中,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土流失、景观和历史古迹的破坏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在道路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营管理阶段,应充分考虑避让文物、水源及居民等环境敏感点,尽可能少占农田、减少水土流失,加强道路沿线景观的恢复,保护自然的风光与环境。国家的宏观政策直接影响了交通环境的建设和进程,另一方面,交通环境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水平。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就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自从上世纪初,人们就开始对交通事故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在诸多方面探索可减少交通事故的方法。例如在道路工程设计上的线性、坡度、视距、路面材料等;在车辆设计上的制动系统、安全防护系统、易操作性及智能化等;在交通管理上的渠化设计、信号控制、诱导系统、法规的完善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遏制住交通事故上升的势头。显然单纯依靠工程技术的改进已无法应付这一严峻的现实,而必须进行交通环境的综合考虑和治理,这也是社会生活本身提出的要求。从道路交通工程体系来看,技术方面固然必须重视和发展,对于交通参与者的行为和心理也必须予以应有的注意。因为,在交通系统中,人是主体,更是复杂的生命体,把人的概念仅仅作为体系中的一个控制模式是不够的,要提高交通安全,完善交通环境体系,应当考虑到人的各种行为因素及心理生理因素,以及外部社会为驾驶员提供的交通环境。

交通环境系统中的人包括驾驶员、行人、乘客和一般社会人群等,在交通安全性研究中驾驶员是关键的因素。是驾驶员把运营过程的所有环节组成一个整体,并且协调各个环节正常运行,驾驶员的操作行为直接制约着行车安全,在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驾驶员的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所谓驾驶员的可靠性取决于三组因素:驾驶员的技术熟练程度、个性与感受交通情报的特性以及在动态交通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反之,道路交通工程设施为驾驶员提供安全舒适的驾驶和行车环境显得更为重要。

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类的生活由传统的集团互助的形式更加趋向于以家庭或个体为单位的独立生活方式,从表面上看现代化程度高了,但原有的城市居住文化特征也会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将会更加单调和同一,缺乏情趣,使人忘却了生活原有的丰富性与生动性;加速了城市居民所滋生的趋同性和居民变得内向、孤独、冷漠和自私的行为倾向。如果把交通环境看成是健康的人体系统的话,那么道路交通好比是骨骼,人文社会就好比是血肉,两者的协调发展才会使交通系统蓬勃健康、富有生机。把人居社会变得丰富多彩和富有活力,交通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有机结合将成为学者们共同关心的课题。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平坦宽阔、延伸无际的高速公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错综复杂,形式各异。由古到今,世间的路已多得无从计数。道路传播了文化。罗马大道见证了帝国的兴衰,丝绸之路使东西方的文化得到了交融。关于路,技术者从工程、建筑、通行等技术的角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而由路传播到沿线的文化及其保护和光大,正召唤着人文社会领域的学者们共同探索。通过近百年来的努力,人类分别在道路工程、汽车工程、交通工程、道路交通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法规、道路交通心理、驾驶员的驾驶行为等等,在人、车、路的交通环境体系中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为保证道路交通安全畅通起到了积极作用,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基础理论和思路。然而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人类出行范围的不断扩大,交通事故仍呈上升的趋势。单纯依靠工程技术的改进已无法应付这一严峻的现实,必须考虑到影响安全的全部因素来进行交通环境的综合治理。同时必须重视人文社会环境在交通环境中的地位,才能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加和谐及富有生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