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莫扎特:天才背后的勤奋

2006-02-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渭北 我有话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作为一位艺术家或者说是音乐家,莫扎特不是这世上的凡人。”毫无疑问,这位伟大的作曲家的确拥有非凡的天资――莫扎特4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在半小时之内掌握一首小步舞曲三声中部了,12岁就创作出了第一部歌剧。然而,在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之际,英国推出的一部名为《寻找莫扎特》(In Search o

f Mozart)的纪念性纪录片却对“天才莫扎特”的流行说法提出了小小的微词。

影片当然不是要否定莫扎特在音乐方面的辉煌成就,只是想说明这样的成就更多是勤奋的果实,而不像人们通常所想的那样是天才的产物。影片导演格拉布斯基(Phil Grabsky)说:“我觉得‘天才’这个词挺有意思的,因为就我所知,这是个完全没用的词汇……被我们称为‘天才’的那些人都有一些共同点,他们都有抱负和决心,通常也有不错的成长环境。此外,他们也都是时代和社会环境的产物。所有这些条件莫扎特都具备。他的才能不仅仅是上帝的礼物,更是无数艰辛努力的结果。”

莫扎特学者尼古拉斯・肯扬(Nicholas Kenyon)也认为,莫扎特的“天才”称号是人们在他死后才创造出来的。他说:“莫扎特的神话让我们对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之间的区别有了很多的认识。莫扎特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实干的工人,而继他之后的浪漫时期的作曲家们则树立起了这样一种观念,即莫扎特作曲是无需思考的。然而,各种证据都表明,莫扎特总是对自己的作品改了又改。”

1984年,由米洛斯・佛曼导演的影片《莫扎特传》(Amadeus)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成为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片中的莫扎特是一个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身上不时闪现着天才的火花。这部影片让世人感受到了莫扎特作品的魅力和深度,使莫扎特重新回到了与贝多芬比肩的音乐殿堂顶尖位置,但也给世人留下了久久难以抹去的错误印象,使他们认识不到莫扎特的艰辛劳动。格拉布斯基说:“实际上,他每晚都去听音乐会,还经常跟别的音乐家见面,听其他人的作品,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不厌其烦的修改。他颇具商业意识,创作态度也相当实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