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刘心武:有责任感的作家

2006-03-0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2006年1月,东方出版社推出一套4卷的《刘心武精品集》,其中包括三个长篇小说《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成名作《班主任》和其它几个中短篇小说,还有长篇纪实作品《树与林同在》和随笔《献给命运的

紫罗兰》等;云南人民出版社也同时出版一本《刘心武自选集》,这些年来的变与不变,从这些选本里可以看明白。

“我写是因为我喜欢写,我研究《红楼梦》是因为我喜欢研究,把写的小说、随笔和建筑评论、研红心得发表出来,不过是一个领养老金的人与读者分享感悟罢了。我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写作者,读了我今年新的短篇小说《偷父》(2005年《读者》第24期转载了,很容易找到),就可以看出我的情怀。”

刘心武说,“今年对我来说是艰难的。我早已习惯边缘生存、边缘写作,万没想到今年因为一个讲座两本《揭秘》陷入‘热闹’漩涡”。

相比于揭秘红楼,刘心武更愿意人们多关注他的一些小说作品。

对于他的作品,读者印象最深的还是《班主任》、《钟鼓楼》,前一部被评价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后一部是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然而刘心武自己认为最好的是《四牌楼》。

《四牌楼》1993年出版后印刷过4次,得过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大奖(第二届)第二名,其中一章《蓝夜叉》已经翻译为法文,2005年在法国以单行本出版。

“我自己觉得,也许很多年以后,人们如果还记得我,那么,会提到《四牌楼》,这是一部什么时候都可以读,读过的人里,都会有喜欢它的,那么一本书,因为它透过政治、社会、时代、家族和角色所写的,是对人性的永恒性思索,而且它的忏悔性文本,沉静而略带伤感的叙述方式,应该能早晚获得一些知音。”

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刘心武都写。

“最近上海一位报纸记者采访我,她看到有一本我的最新小小说集《楼前白玉兰》在卖,就在电话里问我:‘您怎么忽然写起小小说来了?’其实一点也不‘忽然’,我最早发表小小说是在1959年,19岁,还在上高中的时候。”

刘心武的第一篇文章是评论苏联作家拉甫涅尼约夫的小说《第四十一》,那一年他16岁。

从《班主任》开始,到后来的《泼妇鸡丁》、《站冰》以及《偷父》,刘心武的作品一直是关注着人性和生命,不变的是对时代、社会、人生的逼近观察和对人性的探究。变的是通过广泛吸收营养后,在艺术形式上的新尝试。

刘心武的纪实文学也很精彩,像《五一九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等,都是报告文学中的精品。

作为一个北京老市民,刘心武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在他对城市发展密切关注。他曾出版过《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材质之美》,新近还写了若干《话说天花板》《话说卫生间》系列文章,把评论触角延伸到居室设计装潢领域。建筑界对他的涉足不仅十分宽容,而且持欢迎鼓励的态度,这让他感慨颇深。

“我也曾在北京电视台录制播出过8集《刘心武话建筑》,没惹出‘围殴’,倒有不少鼓励之声。”

刘心武说,老伴和他自己的身体都出现了问题。目前这是他的主要“状态”。他每天用于写作最多只能坚持4个小时。

“我祈盼2006年能安安静静地度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