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普天地为何仅剩《科幻世界》?

2006-03-0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安徽省砀山县 刘效仁 我有话说

这是一条不该被疏忽的消息。上世纪80年代,中国至少有三四十种专业科幻刊物和报纸,一百七八十种科普期刊,每年都有数百篇原创的科普科幻作品问世。然而,之后20多年间,科普刊物锐减,到目下仅剩了一家《科幻世界》,成了13亿国民的一根独苗。

如果不是《科幻世界》独立撑持,一枝独秀,中国科幻早已成了

灭绝的恐龙。这不能不令炎黄子孙羞辱万分。何以致此?自1982年后,中国的科普、科技类报刊和出版社,视科幻小说为异端。出版管理机关多次发文,将科幻小说扫地出门,于是中国的科幻小说失去了一大半阵地。尽管中国的纯文学刊物因“小说”两个字而收养了科幻小说,而纯文学的倡导者又视科幻小说为螟蛉子。结果,科幻小说就成了无家可归无人眷顾的弃儿。

其次,我国长期以来面向科普研究、科普创作的激励机制几乎是空白,各级政府的科技奖励对象范围中都没有科普的位置,科普被打入了另册。科普刊物和创作不仅得不到应有的财力扶持和休养生息,以至于维持生存都十分困难。而科幻阵地不断萎缩最终弃守,导致中国所有的科幻作家都是业余的,中国没有一个专业科幻作家。

再次,我国民众的阅读心理和文化价值取向产生了不应有的偏离。专家分析认为,美国的孩子崇尚科学。在美国,阿西莫夫、弗雷德里克这些科幻小说作家妇孺皆知,孩子们心中的圣地是硅谷、北极、金星、火星、银河系、黑洞。中国的孩子崇尚武侠。金庸、梁羽生、卧龙生等武侠小说作家家喻户晓,孩子们心中的圣地是少林寺、武当山。虽然二者都充满了想象力,充满了对超自然力量的渴望和崇拜,但武侠小说更倾向于对宗教的依附,倾向于武力的正义,倾向于侠义精神,而科幻小说更多的是对科学的依赖,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对探险探索的崇尚,其欣赏趣味、审美意识、创新理念和价值取向,高下、优劣不言自明。

当然,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科普科幻作家缺乏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自由想象的灵性。不仅仅因为靠写作科幻小说无法吃饱肚子,更因为还有许多有形无形的禁律束缚了人们的手脚。以至于中国的科幻小说只能是业余水平,既无大家更无大师。

前不久,7部科普著作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从而打破了科普著作无缘国家科技奖的历史。既是一个标志性的信号,也是科普创作繁荣的号角。我们期待着科学家、科普作家摆脱名利诱惑和各种禁锢,走向自由想象和新奇创造的境界,在国家的激励扶持下,通过科普科幻报刊和创作的繁荣,从而唤起全民族对复兴中国科幻的热情,激发炎黄子孙好奇、想象、创新、创造的无穷活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