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社科”再刮怀旧风“文学”续写乡土情

2006-03-0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王洪波 我有话说

在人文社科类图书中,我们选择的第一本是《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研究专家马勇先生在发表于本报1月18日9版的书评中说,“我相信这本书应该会是2006年最有亮点的出版物之一”。通过这本书,我们一方面可以了解到梁漱溟晚年的真实思想,另一方面也可透过梁漱溟的眼观照他交往过的那些“风流人物”,读来令人感慨丛

生。近年来,思想类、现实类图书的出版相对比较沉寂,而类似《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样返回历史深处并带有怀旧和反思性质的作品却颇为丰收,这方面近期值得关注的还有《百世门风》(中国青年出版社)、《下一班火车几点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我的1976》(长江文艺出版社)等。而在关注现实的作品中,社会学家孙立平的《博弈》值得重视。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国企改革、医疗改革等的评价问题,关于改革的方向问题,各界讨论颇多。孙立平认为,中国已迈入利益博弈时代,亟需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容纳和规范各种利益表达,化解冲突,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今年初文学图书出版开局非常红火。翻译类图书中的《摩诃婆罗多》、《普里什文文集》(相关评论分别见本报“书评周刊”2月8日、2月15日)之厚重自不必说,原创图书也收获了多部坚实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在青春文学、奇幻大行其道之际,中国作家的中坚力量则把目光再次投向农村。莫言在《生死疲劳》(相关评论见本报2月22日第11版)中继续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汪洋恣肆的语言呈现自己关于中国乡村的思考,刘庆邦在《红煤》(相关评论见本报2月15日第11版)中再度聚焦于煤矿工人的生存境况和个人命运。此外,还有铁凝的《笨花》、刘亮程的《虚土》(春风文艺出版社)等。这些作家延续了自己一贯的写作风格,并在题材、叙事等方面各有突破,他们关注现实的情怀、较高的写作水准令人称道。

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力作问世。《像一块滚石》(相关评论见本报1月11日第12版)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前几年在美国出版就广获好评,如今中国读者终于可以通过母语来阅读这部作品了;《银顶针的夏天》是1939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作品;《上帝掷骰子吗》是一部首先在网络上推出、写法比较特别的科普书,量子物理号称“不可言说之事”,此书作者并非物理学家和专业科普作家,却敢于“言说”并“言说”得不错,令人称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