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控诉日本侵华殖民教育的真实证言

2006-03-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博 尹岩 我有话说

《见证日本侵华殖民教育》,齐红深主编,辽海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150.00元

总有日本人表现出诧异:为什么六十多年都过去了,中国人还总在拿过去说事?事实上,对这段历

史着迷的恰恰是某些日本人。他们懂得历史的力量,懂得掌握历史的话语权有多重要。因此,才会不断跑到靖国神社去,不断发出日本侵华“有功论”,不断号召日本人忘记那段历史,他们想用搅乱历史来搅乱现实,用歪曲历史赢得政治利益。

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就是这样一个“懂历史”的日本人,最近,他又释放出类似“日本殖民教育提升了当地文明水平”的言论。而这些观点在日本恰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实使我们不得不郑重回答“日本殖民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谁有资格描述?谁有资格评价?

无疑,那些亲历日本殖民教育的人们最有资格来描述它,而任何对那段历史的评价都应该建立在这些证言之上,正是这些历史的话语才有资格回答历史的问题。

著名日本殖民教育史专家齐红深教授和他的研究集体,用了近30年的时间,走遍了曾经遭受日本殖民教育的东北和华北地区,历尽艰辛搜集整理出1300多份口述材料和4000多件历史照片,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日本殖民教育的著作,《见证日本侵华殖民教育》以汇集口述历史的形式,用真人、真事、真情立体展示了日本殖民教育的真实情形,全书120万字,是一部留存日本侵华教育历史记忆的鸿篇巨制。这部著作所蕴涵的力量足以使任何歪曲那段历史的言论变得苍白无力。

这部著作中的口述者都是在1897-1937年间出生的日本侵华殖民教育的亲历者。他们多数是当时各种学校的学生或教师,也有“满洲国”、“蒙古联合政府”等伪政权的教育行政官员或其他有关人士。其中以东北沦陷区的居多,也有的生活在关内和台湾、香港等沦陷区。分布在从小学、中学到师范学校、高等学校、军事学校、技工学校及各种社会教育机构。

记忆不仅是人的生理、心理现象,而且是社会文化现象。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是人生文化积淀的基础。口述者的生存环境、文化背景和在日本投降之后所受到的教育、影响,会对记忆不断地进行修正,使得记忆的结果特别是对事物的认识产生某些变化。经过六七十年漫长岁月的冲刷,历史事件的细节或许会被打磨得变形或流失,具体的人物、时间也难免模糊,但刻骨铭心的记忆内核却因此而突显出来,使问题的实质更加清晰可见。读者可以通过亲历者的生动回忆认识日本侵华殖民教育的全貌和本质;也可以看到殖民教育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身上表现出的多样性和某些差异,以及几个亲历者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感受。口述史的工作同依据档案、文献资料开展学术研究,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档案只记载事实,口述历史纪录的是感情化的历史,是历史留在经历者心中的感受。

齐红深等人搜集整理的口述历史,系口述者的亲历、亲见、亲闻、亲感,包含许多细节,比学者的理论著作显得具体、细腻、生动、鲜活。可见,口述历史不仅是历史文献的佐证,也可以是一种独立形式的历史学著作,还是民心的反映和一种文化积淀。著作史和官方的档案、文献可以得到妥善保管,世代相传。口头流传如不经过整理出版,很容易失传。他们搜集的日本侵华殖民地教育口述历史甚至还没有流传,仅仅是潜藏在经历者心中的记忆。这是随时都可能逝去并将永远不能再生的文化遗存。所以许多有见地的专家说,这项工程浩大的研究,于国于民,功莫大焉。

这部大型图书以实事求是的严肃态度记录整理的饱含血泪的口述历史,是对日本侵华及现今右翼势力掩盖、歪曲、美化侵略历史的有力抨击,对于伸张正义,防止日本复活军国主义,促进中日友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