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武侠:给予文化另一种生存

2006-03-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宋韵琪 我有话说

近来,北大教授孔庆东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中推出一系列关于文化诠析武侠小说的讲座,观众反映热烈,立刻掀起了一股“武侠文化热”。在热潮之中,不禁让人沉思,究竟什么是一种文化价值呢?阳春白雪的端庄凝美固然音绕千年,但是否通俗文学就寸步难移呢?

往昔人们看武侠小说,总认为它们是一种

难登大雅之堂的低俗读物,怡情消遣尚可,要专注研究则似乎太小题大做,正统的文化界对之更是不屑一提。但事实上,今天的读者对武侠的关注程度远远大于高居庙堂之上的传统经典,民间一次又一次地兴起金庸热,武侠小说在书架上流换更迭,络绎不绝,这难道是一句“读者文化素质”就能够解释的吗?如果武侠受捧只是因为其通俗易懂,那么北大教授这样的“高层次学者”又为何被它吸引呢?

在我看来,金庸的小说中,有不少的成分都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思想转化而来的,武功招数、人名地名、情节设计、人物性格……其深厚的国学底蕴,是很多现当代小说都难以攀及的。同时,因为武侠小说有着一种更平易近人的亲和态度,让读者消除了和文学之间因敬畏而产生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能够更自然地把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根植在思想之中。读者无意识的自我改造提升,其实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境界在潜移默化中缓步上移的必经过程。

从读者的角度看,由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极其急促,人们心理的普遍浮躁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在烦嚣和压力之下,要静心看那些厚重沉实的古文经典,耐性听远古的回音,也确实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武侠小说正在读者与学术的距离中筑建着一个异类的文化架构,摆脱经院文学一直传承的固定思维模式,给予文化另一种的生存。读者在熟悉心态后的认同接纳,使金庸武侠一直独立特行于文学界而走出其轨迹辙痕。

但必须指出,武侠小说能以其夸张虚无的想象领占一方天地,并不是说所有的武侠都有其沉稳的文化内涵和受众魅力的,不是每一部武侠小说都能缔造出文化的神话。

学术专著的概念化和专业化所形成的象牙宝塔让不少普通大众望而生畏,尴尬地却步在枯燥寡味的学林面前,而绕道于更近乎自己心理需求的通俗武侠,这是一种自我明晰的调节性选择,也是最为普通却又往往被学者们蔑视揶揄的大众情感,也是一种被忽略的人性关怀。

社会上任何一种事业都应该有如泾渭之清的明细分工。对于文化事业来说,学术的研究和探讨是一个国家民族思想文明培植发展的根土,但在深严的学术之后,也应该融和一部分通俗文学,让他们共同涵泳出文化的光华。通俗不是低俗,相信武侠文化也会在不断的自我调适与文化选择中走出关怀人性的生存姿态。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