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排排座 分果果

2006-03-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林嘉澍 我有话说

每到高等院校招生季,国内的一些网站和教学研究机构就会推出自己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座次发布上线之日,往往也是众网友百家争鸣之时。有在读生对自己的学校名落孙山心存不满,将所谓排行全盘否定;也有高校领导对今

年的“公关成果”颇感欣慰,借各种宣传机会拿名次往脸上贴金;当然也少不了网友故作公允,朝两边各打五十大板:“大家别吵了。什么大学排行榜,你看发达国家的学生就从来不信这个。”

话说对了一半。保持平和的心态自然没错,但说到大学排行榜在西方国家的历史和影响,却不是国内这些借着互联网大潮崭露头角的新兴力量所能比拟的。在美国,最负盛名的高校排行,莫过于《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U.S.News&WorldReport)》杂志推出的年度“最佳高校”特刊。

相比于《时代》和《新闻周刊》,国内读者对《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可能不甚了解,即便略有耳闻,也难以一语道出其个性。这份在美国发行量排行第三的新闻类周刊于1933年创立,当时的名字是《美国新闻》,在1948年与《世界报道》合并之后,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和前面提及的两个主要竞争对手不同,它的立场被美国知识分子阶层认为属于“中间偏右”,并且该刊在大事件上标榜自己报道的严肃性,有时甚至公开批评对手的名流及娱乐类封面故事。

但对于普通读者,《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最打眼也是最实用的招牌,则是每年大大小小的“排行榜”。登录该刊网站,左上方的醒目位置有五个排行――最佳本科高校、最佳研究生院校、最佳健康计划、最佳医院、最佳领导者,要再算上每年最后一期的“明年50佳生活方式”和去年夏天的“最佳度假胜地”,就几乎无一新闻类期刊可以望其项背。对于大多数美国民众而言,拥有一张看起来包含丰富数据和足够说服力的榜单,往往能够在大量同质化的选项中找到最合适的一款――这种情况在即将升入大学的高中生和正为此发愁的家长身上尤为明显。

《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的第一份大学排行榜在1983年问世。他们把学校分成“全国性大学”、“区域性素质教育高校”等几类,然后将调查表寄往每一项中最好的五所院校,让学校主席给出意见。那次调查毫无科学性而言,大多数受访对象和读者也只是付之一笑。斯坦福大学在那年排名第一,而他们的主席唐纳德・肯尼迪却说:“这场排位赛看起来很精彩,但品质却经不起推敲。”

到了1988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决定转变风格,像《时人》杂志的“50位最漂亮的人”和《福布斯》杂志的“福布斯400”排行榜那样严肃对待自己旗下的排行榜。他们从《新闻周刊》挖来了资深记者梅尔・埃尔芬,重新构建排名体系,力求树立客观公正的形象。从那时起,每逢夏末,推出大学排行榜就成了《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的保留曲目。而该特刊的销售量,往往会比常规封面高出40%左右,与之相伴随的,是其网站暴增的上千万访问量。

即便如此,《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的大学排行榜依然饱受争议。主要批评意见认为,该刊的排行榜只是哗众取宠刺激销售的手段,其出发点并非推动美国教育质量的改善。著名的里德学院索性采取不合作的强硬态度,他们认为该排行对数据的不恰当采用,造成了许多高校错误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资源。比如强调教师团队中的教授数量以及新生的SAT分数,而忽视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学质量,被美国教育界批评为“就像教授批阅论文只看标点和语法,却全然不顾及核心内容”。

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和国内的高校排行并无二致。只是国内高校的舞弊手法尚数初级阶段,往往是找榜单制作机构“疏通疏通”。而《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的榜单因为在西方高度透明的舆论环境中无法如此行事,少数高校索性就着排名指标“对榜下药”,让治校方针逢迎排行榜的胃口。这种“海森伯格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恐怕不是一年一度飙升的杂志销售利润能够简单填平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