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济学的亲切面孔

2006-03-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吴锡平 我有话说

《魔鬼经济学――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美]史蒂芬・列维特、[美]史蒂芬・都伯纳著,刘祥亚译,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28.00元

为什么毒品贩子多半买不起房子,还要跟妈妈住在一起?为什么说游泳池比枪枝要危险百倍?为什么一个叫Cody的白人男孩远比叫Marquis更容易找到工作?……怎么样,这些问题是不是有些"八卦"的味道?是的。但是这本《魔鬼经济学》却要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问题的“八卦”意味和回答的严肃性质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也许,这正是这本书最吸引眼球的地方。

作者之一的史蒂芬・列维特是芝加哥大学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据说列维特长得弱不禁风(他自称是全世界最瘦弱的男人),开罐头都要劳驾妻子动手,但是,他的学问却一点都不弱。列维特曾获2003年美国克拉克奖(这个奖项每两年颁发一次,专门奖励美国40岁以下最优秀的经济学家),而且在美国经济学界有“鬼才”之称。以理论经济学家的身份写出了一本畅销的经管类图书,这也显示了他的过人之处。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这个纷繁缭乱的世界上,看热闹的人和热闹本身一样多得数不过来,但能透过现象看出本质、透过热闹看到门道的又实在是太少太少了。一些“学院派”的学者更多地是在高深的数据、模型、理论建构里打转转,他们的成果从来都是流传在“小众”的圈子里。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个喜欢看“热闹”的人,他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别出机杼地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加以研究,最后告诉我们“门道”,不仅这些“热闹”吸引人,其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常常叫人拍案叫绝。比如,论及美国社会自1990年代中期以后犯罪率的不断降低,他出人意料地归因于美国1970年代通过的堕胎合法的法律。这一论断引起了美国社会几乎所有主流犯罪学家、道德家和经济学家们的反对和声讨。但他坚持自己的观点,他的推理是,想堕胎的女孩子必有自身无法很好地培养孩子长大成人的原因,若强迫孩子降生,则其成长环境很可能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若能自由合法的堕胎,则20年后许多潜在的犯罪分子压根儿就没有出生。在其详尽有力的数据分析面前,美国学界信服了。家庭经济学是作者关注的另一个领域,同样,他的很多结论也很“绝”:和睦的家庭环境与孩子学习无关,责打孩子与孩子学习无关,经常让孩子看电视与孩子学习无关,家里有多少藏书与孩子学习有关;家长们剥夺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情愿每天陪着孩子做作业,其效果却未必比帮孩子起个更像聪明孩子的名字更有用……诸如此类的结论不是那些自以为是的教育学家的“家教指南”,而是建立在科学的分析基础上的,有大量真实数据支持逻辑推理堪称严格,不由你不信。

《魔鬼经济学》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你对很多社会现象的看法。除了丰富的案例,它还耐心地教我们学会思考,重视数据,反思直觉,而且要我们相信:很多我们认为是常识的东西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很多公论性的观点所传达的也未必就是真相。

语言表述引人入胜、别具吸引力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正如一些书评家说的那样,这本书有点像一部侦探小说,书里的每一个章节都包含了侦探小说“抓人”的要素,只不过作者所要侦破缉拿的不是“凶手”,而是“真实世界的伪装”。

经济学一般被视为一门面目冷冰冰、门槛很高的学问,但这本大众版的《魔鬼经济学》向人们展示了经济学的一副亲切面孔,让人感叹,经济学竟然可以如此有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