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一样的骆驼之情

2006-03-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雪屏 我有话说

当你背向太阳的时候,你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当你面对太阳的时候呢?你将在万物之中甚至于在看不到美的人的眼睛里,也会找到美。――这是许多诗人倾尽毕生心血才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而一个蒙古姑娘只是拍

了一部电影就对此深有体会,她就是电影《哭泣的骆驼》的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

戴娃1971年生于乌兰巴托,在蒙古电影学院毕业以后,远赴德国慕尼黑影艺学院深造。构思毕业作品的时候,她偶然想到家乡悠扬的长调、委婉的呼麦和神奇的马头琴,很想拍一部关于马头琴的记录片。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把这个想法透露给了她的同学――意大利人路易・吉法洛尼,素来就对蒙古抱有神秘感的吉法洛尼很感兴趣,于是两人决定合作。

他们在蒙古草原南部选景的时候,结识了一个四世同堂的游牧家庭。就像祖先一样,这个家庭白天放羊放骆驼、剪羊毛挤羊奶,晚上就在蒙古包里说故事喝奶茶,戴娃他们开始拍摄他们的日常生活。偏巧赶上一头美丽的母骆驼难产,如果说,在此之前,他们忠实记录生活场景的话,那么影片中下面的情节,显然是他们精心设计的:母骆驼痛苦地挣扎了两天两夜,终于在主人的帮助下产了一头罕见的白骆驼,母骆驼竟拒绝接受这个孩子,不给它母爱也不给它哺乳,小骆驼可怜地跟在母亲的屁股后面,母骆驼就是置之不理,甚至还踢想吃奶的小骆驼。眼看着小骆驼一天天地消瘦下去,爬都爬不起来了。

一家人束手无策,爷爷只好派孙子穿越茫茫戈壁去到一个小镇求援,寻求一个著名的马头琴师的帮助。这显然跟戴娃最初的构想相吻合。琴师终于来了,主人给琴师的马头琴上拴上了一条蓝丝带,虔诚地挂在母骆驼的驼峰上……后面的故事,我想更多的是以吉法洛尼的视角拍摄的,他知道什么东西能吊起西方观众的胃口――草原上的龙卷风、弥撒中出现的已经龟裂的骆驼泥塑以及骆驼优雅的奔跑和饮水动作。

《哭泣的骆驼》属于小制作,连个职业演员都没有,却以细腻情感和简洁的画面获得巨大的成功,不光“国家地理频道”买下此片版权,在德国、法国、美国和英国等20多个国家的票房收入也不菲,仅欧洲就超过4000万欧元。还获了那么多的奖,甚至挤掉迈克尔・摩尔的《华氏911》,获7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提名。

多年前三毛写过一本关于西撒哈拉的书,也叫《哭泣的骆驼》,那里面的骆驼是麻木的,而戴娃拍的骆驼充满了灵性,有着跟人类同样的喜怒哀乐。有人说,如果奥斯卡设最佳动物角色奖,骆驼母子将受之无愧。难怪戴娃说:这些骆驼没有念过电影学院,而我念过,可是你们看,我还不如骆驼表演得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