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才培养如何创新?

2006-03-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周然毅 我有话说

《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论》,高福安、林淑华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出版

大约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我国教育观念在理论层面的转轨,应试

教育受到抨击,素质教育得到大力提倡,如何培养创造型人才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各级各类的相关研究课题及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在经过接近十年,同类课题已不再那么热门的时候,读到高福安、林淑华教授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论》一书,着实有种耳目一新的感受。

作为一部系统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的著作,本书从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等方面,系统论述了创新教育的理论。作者认为,创新是首创性活动,是对社会进步价值的追求,它与创造是有区别的:虽然创造也具有首创性、新颖性的意义,但创造是个中性概念,其成果既可能对社会有益,也可能对社会有害。从十年前关注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到今天关注创新教育,标志着社会的进步,人才培养观念的进步。

良好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如此,工作如此,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本书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比如在创新思维的培养方面,本书肯定人人都有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主要方法有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等等。再比如创新的过程,首先必须提出问题,明确目标,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感受能力,提不出新问题,就无法创新;有了完善的计划,关键在于行动,也就是所谓“执行”,包括搜集资料,进行科技查新咨询,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低水平重复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最后是提出假说并进行验证。在创新过程中,动机是推动创新活动的原动力,兴趣是创新的不竭之源,顽强的毅力和奉献精神是创新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大量创新实例的列举,使本书为青年创新提供了自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使本书成为一部可读性较强的当代青年励志书籍。比如书中谈到张大千办画展的故事:毕加索应邀参观张大千的画展,只在展厅里呆了五分钟就走,并对虚心求教的张大千说,墙上的画都不错,但没有一张是你自己的。从此,张大千刻意创新,潜心创作“自己的画”,终于成为国画大师。再比如下面这个梦想成真的故事:埃德温・巴恩斯梦想和大发明家爱迪生共事,但他既不认识爱迪生,也没钱买火车票。当他终于来到爱迪生的实验室,给爱迪生的印象是,“和一个普通的流浪汉没什么两样,但是他的脸上透出一种神情,让人觉得他有一种追求目标的执著。从多年与人交往的经验,我知道,如果一个人真正想得到一件东西,愿意用整个未来做赌注,那么他一定会得到。我给了他这个机会,……事后证明,果然如此。”类似这样的事例,证明了人人都有创新能力,人人都可以成功。

高等学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当今高校在教育观念、体制、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因素。要实现创新教育,最重要的是更新教育观念,并通过改革课程体系、调整专业目标、改革教育方法等措施,使学生具备适应创新需要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人格品质。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论》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准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