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出“作家论”

2006-03-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李军 我有话说

对于一个作家的研究,通常的思维方式是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展开,这种大而全带来的常常是对作家的平面论述,而对于老舍这样一位作家,其研究著作已很多,如果以普通作家论的方式展开研究,显然难以突出研究者的个性,也难以进行纵深解剖。在这样的意义上,石兴泽的《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无疑为研究者提供

了一种新的思维尝试。

在这本专著中,作者对老舍的研究从文学与文化两个维度展开。在上编《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作者把老舍的文学世界置于世纪文学的整体格局中,以两者的关系为切入点,透视老舍创作在世纪文学中的成就得失。这种观察避免了把研究视点局限于研究对象本体的狭隘。另外作者还探讨了民间通俗文学与文学批评对老舍创作的影响,从而使人们对老舍文学创作的成因有进一步的认识。在下编《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中,作者虽是站在文学的文化研究立场上,但细读作者的研究文本就会发现,他的重心并不在于对老舍文学的文化成就的考察,也不是仅仅从文化现象的意义上做文章,而是从传统文化怎样影响了作者的创作心理入手,揭示老舍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双重影响下,创作心理发生的嬗变。今天,在文学的文化研究已非常普遍的情况下,石兴泽的文学的文化影响研究对于文学的文化研究中的学术偏差起到纠偏作用,为文学的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

本书带有强烈的心理分析色彩。论著的下编几乎完全围绕老舍的生活心理与创作心理及两者的呼应、悖反的曲折复杂关系展开。一提到心理分析,人们就会联想到西方的精神分析学,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从这本专著里面找不到任何西方精神分析的痕迹。作者从作家与作品的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与生命感悟,并以心理科学的成果为依据,对老舍的文学生成作了条分缕析的分析。在书中没有任何的理论预设,一切都在对于作家生活经验与思想发展的考察中自然呈现,虽然研究的是作家的心理状况,但著者仍然坚持了论从史出的学术理路,既避免了心理分析的浮泛化,又并非心理科学的演绎或归纳。作者通过回到作家本身与作品本体,在对文学原初进行设身处地的体察之后,发现了老舍内在的心理冲突,并进而对心理冲突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了合乎历史的判断。在《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的表存形态及其矛盾运动》中,作者以充分的事实依据论证“老舍整个性格心理世界就是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的矛盾交织!”可是心理世界并非凝固不变,而是处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于是作者对老舍性格心理的研究也随之做了动态的考察,在《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对立统一走出人生怪圈》中,他指出“老舍的性格心理时时都处在变化之中,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也在矛盾斗争中彼消此长。隐显无定,且整个过程带有戏剧性色彩”。作者触摸到人的心灵世界的丰富与变动,而对于创作活跃而丰富的老舍来说,这种变化更富有不定性,因此作者以“戏剧性”来定位,应该是对老舍先生心理世界的准确把脉。作者凭借回到历史现场的体验,在对老舍难以认识、不易把握的心理世界作了层层剥离与复合的反复研究之后,发现了主导作家生活与创作的四重意识,即作为文化官员、普通公民、作家、理论家的意识。这四种意识互相矛盾又互相渗透,各有侧重又相互影响,他们的更迭交替成为老舍建国后文学的制导性因素。石兴泽不是文艺理论家,也不是心理学家,但他对老舍文学创作心理的探寻却超越了理论家或心理学学科的局限,还原了老舍创作心理生动、鲜活而又丰富、真实的一面。

老舍与其所生活的世纪已成为历史,然而作为文学与文化现象的老舍研究远没有结束,石兴泽的《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提供的不只是一些老舍研究的现成结论,它还为老舍研究这一文学与文化现象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益的启示。

(《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石兴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