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贝克特在中国

2006-04-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邓中良 我有话说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

2005年10月13日,荒诞派戏剧在英国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哈罗德・品特出乎人们意料地摘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此前早些时候,也是在这同一年,品特还分别荣获本国的威尔弗雷德・欧文诗歌奖和捷克的卡夫卡文学奖。2006年3月12日,品特又在刚刚举办了冬奥会的意大利名城都灵亲手领取了欧洲戏剧奖。该奖项是对“促进民族间相互理解及知识交流文化活动的实施作出贡献”的人和组织的嘉奖。由此可见,荒诞派戏剧并非像有些论者所说的,早已经成为强弩之末,寿终正寝,并早已为人们所忘记。相反地,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荒诞派戏剧的影响依然存在,而且这种影响已经传到了世界很多国家。品特去年荣获诺贝尔奖就是有力的佐证。

今年4月13日,我们又将迎来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百年诞辰,他主要是以其杰作《等待戈多》等荒诞剧作品获得这一殊荣的。在中国当代一些先锋派剧作家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贝克特及品特的影子。

全世界纪念贝克特

也许是乘着品特获奖的东风,在全世界范围内,今年贝克特百年诞辰的庆祝活动特别地多,而且规模很大。在作家的祖国爱尔兰及英美等西方国家,在他的百年诞辰日前后,纪念活动精彩纷呈:有其代表作品的上演或重排,有其作品的学术研讨会,还有其作品的朗诵会等。

2月28日,爱尔兰政府在都柏林为他举办了纪念仪式,爱尔兰文化艺术部长约翰・奥当纳休代表政府出席了活动。美国埃默里大学和亚特兰大市政府联手将2006年作为“贝克特年”推出,在年内将举行一系列的纪念及学术活动,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新泽西州的雷德・班克市,两河戏剧公司在3月16日-4月2日期间,上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及他的一些独幕剧,另外还举办“贝克特和基腾・巴斯特电影节”活动,荒诞派戏剧在美国的代表人物爱德华・阿尔比作了主题发言。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今年2月9-11日举行了主题为“百年贝克特:新视角”的学术研讨会。3月30日-4月2日在英国雷丁大学举办“贝克特在雷丁”的学术研讨活动,贝克特的传记作者詹姆士・诺尔逊教授计划发表学术演讲。4月5-9日,在贝克特的母校都柏林三一学院,将进行高规格的大型学术讨论会――“贝克特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著名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顿及上述贝克特传记作者都将到会作学术演讲。

不仅如此,贝克特这位“以自己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力,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力,超群出众的艺术想象力和不同凡响的创新精神,将自己对生存的感受通过艺术形式传达给读者和观众”的伟大的小说家兼剧作家,也在其百年诞辰之际在我们中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翻译、出版与剧演

近日看到一条新闻,内容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将于今年4月举办“贝克特戏剧节”,将重新演绎他的经典剧作。在全球纪念贝克特百年诞辰的系列活动当中,将首次有我们中国艺术家的声音――贝克特最负盛名的《等待戈多》的“中国版”将搬上上海舞台,这一次,该剧将首次别出心裁地以实验京剧的姿态出现,这真可谓是贝克特同中国戏剧“最亲密”的一次接触,除《等待戈多》外,贝克特不为中国读者熟知的“实验小说三部曲”也将首次以戏剧的形式展现在上海舞台。来自贝克特故乡爱尔兰的艺术家也将再度到沪献艺。上海市话剧中心去年上演的、且引起不小反响的《终局》也会再度上演。该剧是贝克特最钟爱的作品,2005年值上海话剧中心成立十周年院庆之际,首次搬上中国舞台。

我们知道,贝克特的一些剧作已有中文译本,已故英美文学专家施咸荣先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即翻译了《等待戈多》及《啊,美好的日子》。贝克特的那本学术论文《论普鲁斯特》也有了汉语译本。有不少论述贝克特戏剧及小说的文章已发表在国内的一些学术刊物上。令人欣慰的是,前不久本人在网上购书,在浏览某家网上书店的书目时,令人惊喜地发现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了一本用英语撰写的论述贝克特小说的专著,题为《走向虚无:贝克特小说的自我探索与形式实验》,作者是王雅华。这是国内学者第一次以专著的形式就贝克特的小说艺术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比较的方式来解读贝克特于1935年至1950年间创作的五部长篇小说中内在的连贯性和互动性,认为贝克特小说创作的动态进程实际上是一个探寻自我和在小说形式上不断实验的过程。该论著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扩充和修改而成。作者王雅华女士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敢于选择贝克特的小说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且在毕业后仍继续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她的这种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我们知道贝克特的作品是公认难啃的硬骨头。我当即就订购了一本,但在写此文时还未收到此书。

前不久,从媒体上得知有关爱尔兰文学交流会(Ireland Literature Exchange)一条令人敬佩和赞赏的消息。该协会多年来致力于提高对外翻译、推介爱尔兰文学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并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成爱尔兰文字介绍到国内,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协会成立于1994年,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已经用40种语言向28个国家翻译出版图书600多部。协会在去年7月通过中国驻爱尔兰大使馆和文化部外联局表达了希望与中国翻译协会开展文学、出版交流活动的意向。协会于同年9月初派代表团访问中国,中国翻译协会秘书处还举行了欢迎招待会。会上,爱尔兰文学交流会委托中国译协向中国文学翻译界的译者发布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爱尔兰文学交流会将邀请两位中国资深文学翻译人员前往爱尔兰,参加为期四周的爱尔兰文学翻译项目并提供奖学金。从事该项目工作的中国翻译人员将可以在2006年获得两项补助金。其中一项补助金是发放给从事任何一部爱尔兰当代文学作品翻译工作的翻译人员。此外,为了配合纪念贝克特诞辰100周年,今年该协会还专门设立了一个特别补助金,将授予翻译此前未被译过的贝克特作品(戏剧或散文)的翻译人员。爱尔兰在向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及传播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方面所做的工作,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令人颇为深思。

贝克特的几部剧作也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上演过。上演场次最多的恐怕要数那部很多人都听说、但不一定读过或观看过的《等待戈多》。1998年4月下旬在北京的首都剧场上演了由著名导演林兆华排演的《等待戈多》,时任北京人艺院长的林兆华启用著名演员濮存昕饰演剧中的流浪汉。2001年3月2日-3月21日,女性版的《等待戈多》曾在上海肇嘉浜路的真汉咖啡剧场上演。《等待戈多》女性版是个非常组合,由两家民营企业及多位艺术家强强连手。这两家民营企业分别是上海现代人剧社及上述的真汉咖啡剧场,这也是他们的首次联合行动。著名剧作家张献和李容、著名设计家王景国、还有戏剧活动家张余联袂为中国现代社会上演《等待戈多》女性版,这完全可以说是个后现代版的,是一次非凡和开拓性的尝试和实验。2004年5月13日-5月15日都柏林盖特剧团曾在首都剧场上演了《等待戈多》,他们演出的《等待戈多》被媒体公认为是本世纪最为权威的版本。

贝克特精神财富的当代意义

荒诞派戏剧,对于习惯于传统戏剧样式的中国读者或观众来说,其接受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品特的获奖,以及贝克特百年诞辰而引发的全球性纪念活动无疑会引起人们对荒诞派戏剧进一步的关注和兴趣。人们会更好更快地理解贝克特及品特这样的荒诞派剧作家。荒诞派戏剧专家张容是这样来评述贝克特的作品的:

“在贝克特的笔下,人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人失去了家庭,失去了祖国,没有工作,没有计划,没有未来,无所作为。他的生存毫无意义,荒诞无用,像垃圾一般贱,像动物一样丑,像粪便令人作呕。人以什么来证明他在生存呢?以语言,以喋喋不休的连篇废话。人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何许人也,从何而来,只是拖着身心俱残的躯体,剩下一张会说话的嘴。他无力去爱,无力去恨,无力去信仰什么,无力去欣赏什么,甚至连思考的能力都没有了。他的低贱、无能、无知、机械萎缩使他已经降到物的地位,他是垃圾桶里的垃圾,泥里的虫。这就是人在世界上的微不足道的地位,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真相。”

可以想象得出,这样迥然不同于传统戏剧的先锋新剧种,在最初无疑会遇到观众接受上的巨大障碍。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这需要时间、耐心和过程。这样的戏剧情境极为真实地反映了二战后西方人精神上的“荒原”。这对处于急剧变化中的当代中国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为信仰及价值观的失落,精神的空虚,生活的毫无目的和毫无意义,对物质的疯狂追求,性生活的混乱等种种现象,也都或多或地显现在我们的社会当中。

正如源于品特姓氏的形容词Pinteresque(意为“品特式的”或“品特风格的”)已经为英国最权威的《牛津英语字典》所收入(早在1993年我国出版的、由陆谷孙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也已收入该词),源自贝克特姓氏的形容词“贝克特式的”(Beckettian)也已进入了英语词典。不过,据品特专家罗纳德・海曼考证,贝克特要比品特晚一些(而品特比贝克特小24岁),这也就意味着品特及贝克特的风格,都各有自己的特色,其不同易为人们所辨别出来。由某一位作家的名字派生出来的、表示其特定风格的形容词,一般只有作古的文学大师才能享有,如有Shakespearian,Dickensian,及Lawrencian等。哈罗德・布鲁姆在其主编的《品特论文集》的序言开头第一句就称,“品特是贝克特的正子正孙”,品特自己也曾在一次访谈中承认受到贝克特的影响,甚至还说过他至今还保存着他年轻时候从图书馆借来的《瓦特》一书。不过尽管如此,我们读他们的作品时,还是比较容易发现他们风格的不同之处,品特的荒诞剧中有着一定的现实的因素。但贝克特确实是品特的引路人和榜样,品特曾这样表达他对贝克特的感激之情,“他走得越远,对我的好处就越大。我不需要哲学,政治小册子、教条、信条、出路、真理、答案……他是位最有勇气,最无悔的作家,他越是将我的鼻子按在粪便里磨,我越是对他感激不尽……他也不乱捣我,他也不领着我在花园的小径上行走……他也不向我兜售我不想买的任何东西……他带来了许多美。他的作品是美丽的。”・邓中良著《品品特》一书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