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奠基石

2006-04-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行龙 我有话说

2004年12月-2005年5月间,中国人民大学李文海教授主编的《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以下简称《丛编》)系列丛书陆续出版。该丛书内容庞大,种类繁多(共10卷193种实证调查研究),全面系统地展示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的真实图景。

曾经有这样一种观点在学界流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社会,社会史的

研究对象是历史上的社会。翻检《丛编》所收的近200种社会学人类学的实证调查,我们感到许多都是当今中国社会史需要深入开展研究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丛编》就是中国社会史研究的一块奠基石。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史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初复兴以来,已经取得巨大进展。尤其是90年代后兴起的区域社会史研究为整体社会史不断地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动力,其学术潮流可谓方兴未艾。但是,社会史倡导“自下而上”的关注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实践的理念在为中国史学传统摆脱困境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社会史的资料问题,也就是说如何解决社会史资料问题是社会史和区域社会史研究必须加以解决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放眼时下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一方面我们可以不时听到因资料缺乏而难以深入的感叹,另一方面五花八门的选题又足以令人眼花缭乱。因此,历史学和社会学、人类学的学术联盟不仅丰富升华了社会史的理论范式,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社会史资料的发掘和利用。从这一层面而言,凝结了中国人民大学李文海、夏明方和黄兴涛三位教授多年心血的《丛编》,对于深入开展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资料平台。

《丛编》中收集的193种城乡社会调查,每卷都凸显着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方法、调查技术的娴熟掌握和运用。也就是说,《丛编》不仅为社会史研究提供了众多的第一手史料,同时社会调查研究本身所含有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和解析问题的策略对社会史也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例如人口卷共收编了23种城乡社会人口问题调查,涵盖了北京、上海、广东、东北等省市所辖的城乡地区。而人口调查的详细内容又多以某一微观区域社会为中心,考察分析了人口数量、年龄、出生率等诸多实证性问题,翔实地勾画出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人口状况的多维画面。城乡人口问题调查不仅体现了社会学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怀,同时为构建民国社会生存图景提供了难得的史料。

纵观《丛编》,笔者认为其中还隐匿着一个对社会史研究至关重要的方法论问题,即走向田野与社会的学术路径。每一专题的调查研究都试图从一个或几个具体微观区域入手,有很强的实证性。我们知道,社会史研究几乎涉及到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在走向田野与社会的学术实践中,研究者不仅能够在特定的空间里“体验”历史,还能发现大量散落在民间的原始资料。不过,如何走向田野与社会?如何从历史和现实的融汇点上构建自己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丛编》系列丛书的每一卷专题、每一篇社会调查报告中为上述诸问题找到可资利用的模版。

当然,20世纪前半叶作为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时代,由于“这一时期的社会调查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而且所藏散漫,有不少散佚海外”(见《丛编》前言),我们也不能苛求第一批收编的10卷193种社会调查就能囊括民国社会的全程图景。比如当时由外国学者主持并用外文写成的大量社会调查报告,以及现在仍不易见到的众多关于中国城乡社会田野考察的人类学作品还需要不断地去发掘和整理。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李文海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