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际掮客寻找中国文学猎物

2006-04-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康慨 我有话说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65岁的托比・伊戴(Toby Eady)从伦敦来到了香港,他准备再从这里启程,向北飞往生机勃勃的中国内地,一片广袤的文学大地。

CNN3月30日的报道说,他此行好比一次春季狩猎,不过无需携带任何武器。

伊戴是一位文学经纪人,在伦敦开有自己的出版代理公司,他要

寻找的文学猎物,是未来的中国当红作家。

“新一代的中国作家已经浮出水面,”他说,“你正在听到一种不同的声音,而出版商们也想结识他们。”

4月中旬,他将带领十五、六个西方出版商到访北京,他们会去一些出版社走一走,看一看,谈一谈,但最大的目的,是要跟一批作家新星们见个面。

中国作品升温

在内衣、彩电和鞋子之后,国际掮客们已经开始把手伸向中国的文学新秀。一些新生代中国作家最近在西方的成功,已经大大刺激了国际出版市场对中国原创作品的兴趣。

伊戴说,从两年前开始,他已陆续把25个国家的出版商带到了中国。但他本人干这一行,早在20年前就开始了,那时,他对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中国作家发生了兴趣,并于80年代中期做成了自己的头一笔大买卖。

他说,澳洲是中国作家的一大卖场,很多中国作家在这里掘到了他们的第一桶外国金子。“这是一个和中国紧紧连在一起的国家,并且真的对描写中国的文学佳作感兴趣。”他又举了另一个女作家的例子。

走向世界也不易

但是,中国的新一代文学之星照耀全世界的时代还远未到来。伊戴说,对西方出版商、经纪人和翻译家来说,在海外出版中国作家的作品仍然是一大难事。

“时间是最大也是最不容易克服的因素,”他对CNN说,“要想让一本书出版,你得准备上三年才成。”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作家的手稿要不可避免地经过“西方化”的加工。

首先是语言。伊戴说,汉语是一种“图形化的”语言,在结构上与西方诸语种完全不同。“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难免得做一些小的调整。”他说。

出版商面对的另一个难题是,高水平的译者实在是凤毛麟角。伊戴说:“大多数很年轻,报酬也很低。”

他说的不错。我们来数一下,除了葛浩文、蓝诗玲,还有马建自用的英国女朋友,当今活跃的汉译英好手,还有谁呢?

当代中国题材是主流

设在香港的出版公司――Pan Mc Millan Asia营销主管丹尼尔・瓦茨(Daniel Watts)也认为:“要想把一个不会讲英语的中国作家推广到(国际)市场上好难啊。作为一个出版商,你总得合计合计,‘这一个作家到底有多大的升值空间?’仅仅一本好书可是不够的。”

“我们感兴趣的是当代中国,”瓦茨介绍说,他更看好的是的回忆录与主流小说。

伊戴就像个导游,正在香港等着接他的出版商旅行团,然后直奔北京。他揣着一大堆人名和地址,也许还有几份已经打印好的合同。名单上的中国新生代作家们,想必已经做好了接见外国买主的准备。

“有些作家们已在前几次行程中签了约。谁知道这一次我们会签下谁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