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月开卷无热点春日或是读书天

2006-04-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丁杨 王洪波 我有话说

春暖花开的三月总与“懒洋洋”这类字眼相关,经过年初的“井喷”,图书市场渐趋波澜不兴,这样也好,令我们的阅读状态回归平静,可以心无旁骛、不紧不慢地看书。

曾因一系列质朴、诗意的乡土散文为人所知的刘亮程,年初出版他首部长篇小说《虚土》,书中用五岁孩子的双眼看这世界,看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

故事依旧在村庄里起落,却被作者梦呓般的语言蒙上一层超现实的意味。旅居海外的华人女作家严歌苓的新长篇《第九个寡妇》同样是发生在乡村的故事,虽有人物原型,且叙述异常写实,但故事太过传奇,仍予人以恍惚之感。那个为躲避灾祸而将公公深藏地下几十年的中原农村女子,貌似愚钝,实则离生命真谛如此之近。半世纪的时间跨度、农村题材加上河南方言写作,对严歌苓来说,既是莫大挑战,亦算超越自己以往写作的机会。

余华说:“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要四十年就经历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历史境遇,“变化”应该是很适宜的。置身于一个高速变动的时代,人们的历史感会特别强,于是便不断地回到历史的现场,去追索变化的动因,探究变化的趋向。王笛的《街头文化》带我们来到了1870-1930年的成都街头,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下层民众的生活图景,并揭示了那一时期的城市转型。阎云翔的《私人生活的变革》则把我们带到了黑龙江省的双城县下岬村,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村子“50年私人生活史几乎所有重要方面,并对诸多新兴事物进行了发生学研究……关于国家对乡村私人生活的影响、塑造,进行了同样细致的描述”(见本报3月1日9-10版《一个典范文本的诞生》)。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本书都在海外获得大奖,其中《街头文化》获2005年度“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私人生活的变革》获2005年度“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高王凌的《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和马立诚的《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都选择了更为重大、更受关注的题材。前者研究了中国农村从集体经济向包产到户的演变中,农民的“抵抗”行为所发挥的作用;后者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中,私营经济的兴衰沉浮,以及围绕私营经济所发生的理论纷争。

有些书,刻意为其归类并不容易,或者说它可有多种解读方式。无论怎样,能够使读者读之有所得并伴随阅读愉悦,已经足够。比如《读库0601》,按该系列图书策划人张立宪“有料、有趣、有种”的内容定位,书中篇什想必有迹可循,可是真地读起来,依旧会觉得不搭界,但那些不搭界的文字之间,自有暗合之处。3月问世的《雷锋(1940-1962)》,从装帧设计到内文编排都跳出人们以往对于英雄人物传记或画传的印象,绝少说教意味,以丰富细节及大量第一手图片,立体展示了雷锋的不同侧面。同是3月出版的《阁楼上的光》,是绘本,也是诗画集,是童书,也能令成年人为之莞尔、唏嘘,作者希尔弗斯坦透过书页传达出的童心与才情,难以言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