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留下一代教育家奋斗的足迹

2006-04-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高艳华 我有话说

罗家伦题写的书名

《罗家伦与张维桢》,罗久芳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18.00元

;现在,对于蔡元培、胡适、梅贻琦等现代大学老校长的介绍已经逐渐增多,但对罗家伦的介绍则很少。罗家伦的女儿罗久芳女士写出了这本多角度回忆父母的传记。全书以90余幅照片墨迹和23万文字,(其中收入罗家伦同时代人的部分回忆)生动地介绍了罗家伦参加“五四”运动、求学、治学、不寻常的八年婚恋、社交、亲情、人格道德、个人奋斗以及为民族解放贡献力量等方面,使罗家伦及那个时代的人物影像和他们的非凡经历再现给中国当代读者,使今天的读者了解昨天前辈们奋斗的经历和优良品德,以激励教育当代青年努力学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发愤图强。还应该提到的是书中还介绍的罗夫人这个为争取妇女解放、解救抗战中流离失所的儿童的不平凡的时代女性,更是前所未有。这本书以亲情的角度记述的罗家伦夫妇,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建国以来内地研究“五四”以来一位重要人物的空白。

1918年,罗家伦作为北京大学学生,参与创办《新潮》杂志。这个刊名的确定,就是出自年仅20岁的罗家伦。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发动“五四”运动起草宣言、组织学生游行、解救被当局逮捕的学生,并与上海进步学生联系,使“五四”运动在6月3日以后成为全国各阶层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些历史又都留下了罗家伦的身影。尔后,罗家伦作为蔡元培先生推荐的优秀学生之一,留学美、德多年。在留学八年中,他节衣缩食,废寝忘餐,购买许多历史书籍,广泛阅读。他在写给恋人的信中说道:“我闻‘君子爱人以德’,很相信这句话,所以事事都以学问、事业等大处着想。成败系另一问题,但力之所及,必尽其力而为之。”这是罗家伦25岁时的情书摘录,显示出一个未进入社会的青年已经立下了毕生做学问、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

1920年罗家伦等人在纽约合影(后排左罗家伦、右冯友兰、中间坐者为杨振声)

1928年,31岁的罗家伦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使清华大学这座留美预备学校纳入国立教育部的管理,成为中国人管理清华的第一任校长。他在两年的时间里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聘任教授的问题上,罗家伦认为“一个大学要办好,最重要是要教授得人,务必不可以把任何一个教授地位做人情,也决不以自己的好恶来定取舍”。他对不称职而领高薪的美国教授,决不姑息迁就;对有矛盾但有学识的吴宓教授则宽宏大度。他还不辞辛苦地到处挖掘人才,将他们引进清华。在招生上他破格招收有真才、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来清华,钱锺书被他特殊录取,仅是其中一例。他合理运用和管理资金,从揽权的官吏手中夺回了清华的基金,为后来清华大规模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图书馆的建设上,在他递上辞呈南下后,还以民族发展的大局为重,为清华图书馆,及时以廉价从浙江老翰林一藏书家手中买到珍贵的图书刻本、手抄本等近6000册,极大地丰富了清华的图书馆藏,曹禺等一大批后来的名家都难以忘却清华图书馆就是他们成长的沃土。

1932年到1941年,罗家伦转任中央大学继续当校长,就是在他人生最旺盛的时期,为中大的发展奉献出宝贵的年华。七七事变,将他的长远规划全部打破,但他以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倾其智慧和才华,为办好大学,进行了多方面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此外他还提出了大学应该提倡和制定的“诚、朴、雄、伟”四字校训和学校行政管理的具体原则,为中央大学的重建和发展,规划描绘出方方面面的宏伟蓝图。他出版的《新人生观》影响了几代青年人为发奋学习振兴中华而努力。

罗家伦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办学,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民族解放所做的贡献,也是他人生中灿烂的一笔,他为转移学校付出极大的精力、为了鼓舞抗战人民斗志,他写了许多广为流传的抗战歌曲,极大地鼓舞人民抗战的斗志。作为一个学者和教育家的他后来还深入西北边疆进行长期考察,而又曾担任我国首任驻印度大使。后来到台湾直至病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