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林语堂:何以从“斗士”变“逸士”

2006-04-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王光明 我有话说

沉醉在音乐世界中的林语堂

为前人立传,既是对前贤的致敬,也是关怀自己的时代,借助前贤的思想情怀与人格风范,呼唤某种精神境界的努力。因此,在上个世纪初“老大的欧罗巴

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的沉重空气中,罗曼・罗兰用他的“名人传”集合起贝多芬、弥盖朗琪罗、托尔斯泰等一批备受磨难的英雄,召唤人们追随先贤的足迹,“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

《林语堂大传》的写作与出版是否也隐含着同样的愿望?我们不得而知。但王兆胜读博士时以《林语堂的文化情怀》作为学位论文题目,却显然出于对全球性社会功利文化的担心:“以美国为车头的现代文化在给人类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产生了难以克服的隐忧。比如,对强力的崇拜,对速度的追逐,对老人的漠视,对财富的顶礼膜拜,但却对自然宇宙表现出惊人的无知;对逻辑的信仰,对心灵的忽略,对人生和对人类幸福的错误式理解。”(《闲话林语堂》第10页)他认为,林语堂的文化实践与人生过程,为急功近利的现代文化提供了某种价值参照和超越的途径。这就是顺乎本性,师法自然,以内在心性平衡物质欲望,以敬畏与包容之心替代争斗与征服,做一个人生的智者。

所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原也是生命的一种极高的境界与情怀。而《林语堂大传》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作者以自己长期的学术研究作基础,拨开历史层层覆盖在传主身上的灰尘,本着“为智者传不记小慧私者”(见封面)的精神,从人生境界与生命情怀的角度还原林语堂酷爱自由、顺乎本性、遵从自然规律的大智者形象。

通过描述林语堂处于乱世而又超越时代的思想情怀和人生风范,探索生命的自由与豁达,展望人生可能的自由和快乐,还给智慧以真正的涵义,是《林语堂大传》的最醒目之点。较作者相关的学术论述而言(如《林语堂的文化情怀》、《闲话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家林语堂》和《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等),传记文体,显然更深入了林语堂的内心世界,把握住了他思想人格的变化过程,聆听到了他灵魂深处的律动,从而充分展示了一个“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边缘观察者对于时代与人生的独特价值。在本书中,林语堂是属于人生的。“真实、自由、快乐”,有着“泰然自若的面容、潇洒自在的神态、善意宽容的表情”(第4页)。无论是天性的“顽皮刁蛮”,还是反叛大学体制,抑或作为《语丝》的健将以及后来与鲁迅分道扬镳,也包括几十年后还对少年时代研制打字机的梦想耿耿于怀,不惜倒贴十几万美元,要研制中文打字机等,都表现出林语堂性格中“倔”的一面。作者分析了林语堂从“斗士”转为“逸士”,把自由与快乐安顿在从容、闲适的“性灵”之中的原因。因为看重生命与文章的自由与趣味(它体现着对世界、生命的热爱与珍惜),所以林语堂“取一种比较自然活泼的人生观”(第158页),表现出一种“内方外圆”的人生风格。林语堂的独特之处在于,在20世纪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困境中,他固然不是什么“民族魂”,但他留住了人生节操,不曾与黑暗同流合污,同时避免了自我的分裂。面对诸多的社会与文化矛盾,他避免你死我活的对决,用“道旁的智慧”笑对世态炎凉和人生辛酸,用距离与“艺术”把现实的批判移向文化的观察,并极力张扬传统中国文化健康与快乐的一面。这不是一个斗士的人生,没有悲壮感,缺少罗曼・罗兰笔下那些艺术家的英雄气质,但这里有开阔的胸怀和超然的诗意,是一种值得品味的有境界的人生:对生活抱一种热爱与包容的态度,有仁爱和博大的情怀,既不妥协也不尖酸刻薄,用微笑面对感伤,执着又从容。

在这本传记中,作者不仅深入探索了一个边缘“智者”的思想情怀和人生态度,也启示了人文领域的现代知识分子新的事业格局、入世途径和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林语堂所谓的“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不只是一种独立、自由、超然的人生态度,实际上也是一种自由的文化实践品格。这就是,立足于中西的文化差异,让它互参互照,互相发见和互相质询,从而疏导出反思和会通的可能。在本书中,作者生动叙述了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著作的特点和在西方社会引起的强烈反响,充分揭示出林语堂站在不同的文化坐标上观察世界与人生,既是文化人一种承担历史的方式,也是一种实践自由、解放与快乐的人生方式。这种方式,既体现了在语言领域里工作的人文知识分子对工作性质的自觉,也彰显了它对社会功利的超越性。传统中国的读书人,往往都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挣扎。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实践,实际上开启了现代知识分子另一种事业格式和实践方式。

为一个曾被不少人非议的历史人物,一个丰富而又“另类”的知识分子作传,不仅要经受见识与勇气的考验,还要接受传记写作方式的挑战。上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也有过几部林语堂传(或评传)出版,但《林语堂大传》不同于以往林语堂传之处,既体现在对林语堂的文化情怀和事业格式有新的认识;也在传记文学的写作给人以新的启发。《林语堂大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好像不在写一个隔着几代的作家,而像在讲一个神交已久的朋友的故事:无论是谈论他家乡的山水、风俗人情,还是叙述林语堂的人际关系和写作心态,都熟如自己的肌肤,既丝丝入扣又款款情深。看得出来,作者十几年来研究林语堂的心得,铺成了一条进入传主灵魂的道路,许多认识也转化成了对传主心理、情感世界和性格魅力的鲜活感受。作者在书中谈到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一本贴近灵魂的书,“作者与传主心有灵犀,气脉相通”(第271页),《林语堂大传》也有这个特点。看来,但凡好的人物传记,作者也定是传主的“知音”。

《林语堂大传》,王兆胜著,作家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26.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