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新踏进大师们的讲堂

2006-04-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彭晓晖 我有话说

再现大师课堂风采

谈起这套书,天津古籍出版社刘文君社长言语中透着由衷的快慰。她介绍说:选题选取作者的原则是20世纪活跃在高等院校讲坛上的著名学者,他们有的堪称一代人师,有的是所在学术领域的权威。虽已辞世多年,但其学术成果辉煌依旧。这套丛书选取的又是这些著名

学者从未发表的讲义,不仅再现了名师当年在大学讲授的经典课程,更让今天的学子有幸超越时空感受大师的风采。

对大师名师课堂风采的记忆成为刘文君出版这套丛书的动力。1977年,刘文君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同学们压抑了十多年对知识的渴求瞬时迸发出来,许多久别课堂的名师也满怀对学生的爱重登讲坛。回忆起当年老师们各具特色的讲课风格,刘社长说:“听这些名师讲课是一种享受。但这些名师多已故去,那种课堂风采却在记忆中长存。怎样才能留住大师名师的风采,让现在的学生继续受益?”刘社长格外重视这套书的情愫可能就是缘于此吧。

“选题的思路其实也是办社思路的体现”,刘社长说:“古籍类出版社的图书在传承文化和积累文化上体现出的价值应该大于它的商业价值。”编辑出身的刘文君一直以来的理念就是出版人要有文化情结。她说:“文化情结有两层含义:一是情感的体现;一是理性的追求。出版人应该带着对文化的感情做产品,不能仅仅是迎合读者。好的产品不应只作为一种过程出现,要能够在中华书库中留住,要有保存价值。”

规模不大,品牌产品不突出,在这种背景下,怎样为天津古籍社定位是摆在刘社长面前的一道难题。“小型出版社要有品牌才能生存。”基于这样的理念,他们通过对图书市场的研究和对同类出版社的分析,逐步确定了该社的主题产品,《名师讲义》系列也成为该社的重点板块之一。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逐渐在学界、书业具有了品牌效应。虽然跟风的有之,模仿的有之,但是《名师讲义》凭着独有的特色和含金量为读者执着地追寻。

“你们是在抢救文物!”

“讲义不同于学术专著,它是学者对某一领域学术思想融会贯通的通俗讲解,甚至是自己最优秀的科研成果的一种深入浅出的体现。在某种意义上说,好的讲义是非常难得的。我们这套书正是著名学者的精金美玉之作。”刘社长评价这套书时不觉流露出明显的自豪感。

刘社长告诉我们,责任编辑对于这套书付出的努力起了重要作用。“名师们的作品都是首次问世,且多为手稿,字迹辨认、史实核对的工作很琐碎,编辑承担了大量的整理工作。有的仅十万字的书稿就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出版,其间的辛苦可想而知。难度更大的是组稿,入选者既须堪称一代名师,又得是未发表的作品,真可称之为淘金。丛书的意义当然因此更加凸显,价值也更高。”

名师们的家属及学生给予这一选题的支持与帮助,使刘文君和她的同事们十分感动。闻一多先生的学生不仅提供书稿,还不顾年事已高重新校勘;游国恩先生的子女也为整理先生的手稿提供了有力支持;曾在辅仁大学讲过课的刘蕙孙先生的《易经》讲义是辗转多人推荐过来……北大的吴小如教授、白化文教授在开辟这一选题最艰难的时候给予过非常大的支持与帮助。策划编辑过程中,李四光纪念馆的一位老先生曾表示:“你们做这件事,不亚于抢救国家文物!”这个评价给了天津古籍社很大鼓舞,大家意识到把学者们从未面世的优秀作品挖掘出来,让这些讲义流传后世,就是在抢救学术珍宝。

目前,在天津古籍社内,编辑们已形成做好这套丛书的共识。为了进一步做强《名师讲义》这一品牌,他们正在拓展和细化选题思路,延伸品牌,做精产品。

是金子肯定会发光

从2003年第一本《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问世,《名师讲义》已经陆续出版了《周祖谟文字音韵训诂讲义》《游国恩中国文学史讲义》《闻一多诗经讲义》《施廷镛中国货币沿革讲义》等书。

有人担心:“故纸堆淘出来的东西现在还有人看吗?”可天津古籍社信心始终坚定。刘社长说:“我相信,引导读者的品位,激发读者深层需求,再现学术大家的精品肯定是社会需要的,而这些想法都在《名师讲义》里统一了起来。《名师讲义》的销售会有前景的。”刘社长的判断没有错,市场和读者的反馈出乎意料地好。对《名师讲义》,本来天津古籍社的期望值是少赔或保本,现在却是销售情况不错,退货率很低,首版有微利,并且还会再版。

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刘文君社长诚恳地告诉读者:“如果认真翻阅一下《名师讲义》,一定有与众不同的感觉。”

(感谢天津市中山培训学校速录师吴洪芳刘青对本文写作的帮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