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乡村图书馆:细流汇聚梦想

2006-04-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熊彦清 我有话说

摄影/田俊

“有钱的人找不到渠道表达自己的善心,有善心、有能力的人找不到资金,有需要的人找不到能够帮助自己的力量,对一个社会来说,这才是最悲哀的。我们就是想建立一个沟通平台,将资源整合起来。”梁晓燕说。

3000元建一个乡村图书馆

2002年,一位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希望为自己的家乡――云南某乡村捐建一所图书馆,委托朋友在北京采购一些图书,朋友很热心,马上跑去新华书店,用2000余元的捐款购置了百来本书。百来本书用于填充一个图书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些书里有很多也并不适合农村百姓阅读。“太心疼了”,这是徐晓(光明日报出版社编辑)听说这件事后的第一反应,2000元可以做多少事啊!身为编辑的她,立即想到了各家出版社库房里积压的大量库存书,“淘书去!说不定还能找到一些宝贝,把这些书捐赠给需要的人,功莫大焉。”于是,她和另外两位出版界的朋友梁晓燕(出版策划人)和王小平(中国工人出版社编辑)发起了这个日后被她们称为“乡村社区图书馆援助计划”的活动。

2003年年末,云南一位企业家想要回报乡土,经过商议,由他和夫人出资,“乡村社区图书馆援助计划”配合在云南省弥勒县设立了第一个试点。弥勒县有16个圩场,每十天一次赶圩,“援助计划”在每个圩场建了一个图书馆,每到赶圩那天开放,由当地的学校来管理。全部图书馆的藏书都是徐、梁、王带着志愿者到各家出版社的库房里精心选择,并以较低的折扣买下的,每个图书馆差不多能有1000册图书和4、5种新报刊。而达到这样的规模,只需费用3000元。

弥勒试点在当地得到了不错的反应。但是由于这次捐建的资金来源和受援地的选择都比较偶然,“乡村社区图书馆援助计划”并没有马上继续下去。怎样将云南的成功尝试复制过来,形成更长期的力量,摸索出可持续发展的捐建模式呢?志愿者们的思考却没有停止。

2003年秋天,梁晓燕自费去广西考察。在大化县古河乡,她再一次被乡村教育文化资源的极度匮乏震动了。“一张破桌子上堆着一两百本书,全都破破烂烂的,积满了灰,里面还有文革时候的《红旗》杂志社论选。这就是他们的图书馆。”梁晓燕说到当年的这段经历时仍然忍不住叹息,她告诉记者这还不算很差的,在她考察的几个地区,县以下根本没有书店,而县城书店基本只有三类书:考试书,质量很差的武侠言情类消遣书,为数不多的农业实用科技书。多数村子甚至连拥有一个上面她描述的“图书馆”都还是奢望。

“要给这些村子的老百姓建一个真正的图书馆”,梁晓燕抱着这样迫切的心愿找到了大化县团委书记,将自己的想法粗略告知,没想到这位团委书记竟是欣喜万分。原来团中央要求在每个乡建立青年活动中心,可是他们既苦于没有经费,也发愁没有合适的活动内容,梁晓燕的想法正好可以和这个计划相互配合。此时,“乡村图书馆援助计划”已经成为民间教育机构――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的一个项目,于是,“天下溪”开始了和广西五个县共36个点团组织的合作。受援地的选择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更为重要的是为图书馆配备适合村民们阅读的图书。其实每年也有不少图书通过募捐的方式送到乡村,可是其中很多并不符合当地老百姓的需要。慎重考虑之后,“援助计划”选择了募捐钱款,再去购买图书的方式――这也是专业化建设小型图书馆的方向,并为此制定了具体流程:考察选择受援地(社区或学校)――公共募捐――按照小型公共图书馆要求配书――建立完善图书馆管理制度――后期回访监察――围绕图书馆和受援方共同展开多样性的文化活动(如读书征文、文化科技培训等等)。“我把想法和当地的一些中小学校长说了说,一个星期后就收到了38封来信,都是他们自己写的详细的管理办法,还给我出了很多主意。”乡亲们的热情和期待让梁晓燕感到,一定要把这件事踏踏实实给办好了。

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

在整个乡村图书馆援助计划中,毋庸置疑,图书采购是最关键的一环,如何能够以可以承受的价格,购买到真正适合农村的图书呢?为此,志愿者们和天下溪的工作人员不知跑了多少路,费了多少口舌。根据计划,乡村图书馆配书分为社区和学校两种类型,社区图书馆配书大致分为八大类:医药与健康、生活常识、青春励志、文化知识与工具书、文学艺术、法律普及、自然与环境、农业科技知识;学校图书馆则根据不同学校情况具体处理。对这样的分类,梁晓燕表现得极为自信:“我相信,这样的书是适合当地老百姓读的,我们绝不会把没用的书送下去。”在广西的时候,她将云南所建图书馆的书单拿给当地人看,征求村民的意见之后,再根据他们的需要进行调整,形成一个真正有效的书目。随后,志愿者们拿着这份书单,一家接一家出版社地跑,不仅寻找合适的书,也寻找那些愿意以书定价10%或20%的低价供书的出版社。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取得出版社的支持,天下溪的工作人员每回出门都是“全副武装”,带上关于整个乡村图书馆援助的计划书、受援地名单和乡亲们一起拟定的管理办法等等。“有了信任就好办了,虽然折扣看上去很低,还是有很多出版社和图书公司愿意提供给我们书。”

一旦达成了协议,志愿者们便一头钻进库房里,一本一本挑选需要的图书,每次挑到了好书,就是对他们辛劳最大的安慰了。同时,天下溪也与多家杂志社联系,动员他们无偿提供过期的杂志和期刊,让这些原本只能卖废品化纸浆的过期杂志有机会发挥“余热”。“一般人都会认为10%的折扣太不可思议,如果我们不做,也不会知道有那么多好的资源被白白搁在库房的角落里。出版社其实是乐意低价处理一部分库存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打通渠道。”运作了一段时间,天下溪和一些出版社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比如金盾出版社,会定期将他们的库存书单交给天下溪来选择,并且告知下一批库存书的更新时间,以便天下溪可以在第一时间挑到需要的书。此外,金盾出版社还不定期地免费捐献一些图书和期刊。这样的合作,不仅有公益的成分,对于出版社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库存压力。

我们愿意做吃力不讨好的事

如果说图书采购的精准保证了图书馆的质量和日后的使用率,那么募捐则是整个计划实施的必要前提。相对募捐图书来说,直接募捐钱款的难度要更大。天下溪的工作人员付惠萍笑着指着梁晓燕说:“梁老师是我们的首席推销员。她不管走到哪里,参加什么活动,都要把我们的项目介绍一遍。”这样的“推销员”不仅梁晓燕,最初的发起人徐晓和王小平现在虽然已经不负责具体运作了,但是也不忘时时刻刻向身边的朋友介绍。最初的捐款多来自志愿者及其周围的朋友,逐渐地,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甚至还有一位捐款人将给母亲建坟的钱都拿了出来,他说:“我把这笔钱用作这事,妈妈会高兴的。”

在天下溪捐款人长长的名单中,除了和少数NGO组织,全部都是个人而非企业或其他机构,因此捐款的款额都不大,人数却不少,显得名单分外的长。梁晓燕解释道,向企业和机构募捐来的款项虽然数目会比较大,但是却减少了更多人参与其中的可能性。“曾经有企业家愿意捐献10万元给我们,10万元意味着可建30多个图书馆,但是我没有接受,我们宁愿10元、100元地向公众募捐。向个人募捐比向机构募捐所花费的精力要大得多,但是这是有社会效益的。”梁晓燕还告诉记者,目前中国慈善捐款正在逐年增加,但是个人捐款的比例却在降低,“大部分慈善募捐都把焦点投向了机构和企业,我们要做的,是希望给个人慈善行为提供一个畅通的渠道。”付惠萍告诉记者,她目前的任务就是一家外企一家外企跑,希望外企员工能够以个人捐款的方式参与到“乡村图书馆”计划中来。“我做的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这是有意义的。”付惠萍说。

不仅仅是建一个图书馆

在广西的合作目前是“乡村图书馆”计划最主要的运作模式,在此之外,天下溪也慢慢开始探索一些其他的模式。和当地的NGO组织合作是一种,也是目前运作得比较好的一种。目前,天下溪已经帮助山东的两个残疾人组织和山西的一个妇女组织建立起了自己的图书馆,由这些组织自主管理。还有就是与其他的机构合作,由其提供资金,指定受援地,天下溪负责图书的采购和配送。由于天下溪在图书采购方面已经积累起了自己的资源和经验,所以能够有效地帮助其他机构运作捐建项目。在与机构合作中,天下溪收取一些行政费用,这也是“乡村图书馆援助计划”运作的全部行政资金来源,个人捐款则要保证全部用在建馆上。2006年初,天下溪又发展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为你的家乡捐一座图书馆”,即由出资人落实受援地点,天下溪负责剩余的事情。梁晓燕说,已经有几个捐助人为自己的家乡捐建了图书馆,还有人愿意为自己曾经插队的黑龙江某地捐建图书馆。通过不同的模式,充分调动人们的爱心,配合不同捐款人的要求以及受援地的需求,也是这项计划能够持续下去的原因。目前,在天下溪的帮助下,已经有105个乡村社区和城市打工子弟学校拥有了属于自己并由自己管理的图书馆(不包括与其他机构合作的数目)。

“乡村图书馆”计划开展以来,受援地老百姓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图书馆成为他们一个新的公共生活平台,围绕这一平台,一些新的关系正在形成。在天下溪的网站( http://www.brooks.ngo.cn/index.htm)上,记者看到了好几个图书馆的反馈报告,这些反馈不仅表达了当地老百姓对图书馆的欢迎,也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希望增加图书品种与数量,加强管理等。“我们做的事,要在当地‘活’起来,这是最重要的。”梁晓燕强调。

不过,天下溪要做的,还不仅仅是给几个村子建一个图书馆,给天下溪捐赠过钱款的人在收到捐赠证明的同时,都会收到一封信,希望自己义务来参加图书打包发送的劳动。“打包是一项体力活,有时候一干就是整整一天,到所有的书都装上汽车的时候,连腰都直不起来。不过还是有很多志愿者愿意来,给我们提供书的图书公司职员有时也会来,我们帮助志愿者实现一种参与感。”在天下溪发往各地的图书中,每一本都浸着志愿者的汗水,然而志愿者们却觉得参加图书打包的义务劳动使他们获得了比捐款本身更多的乐趣。几年来,参与过捐助行动的志愿者不下六七十人。“并不是我这里缺劳动力,而是想要他们把自己的这种感受挖掘出来,让志愿者们找到自己的组织,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梁晓燕清楚地记得,第一次配送图书打包装箱是在2003年12月31日,“那天下着大雪,我们几个志愿者在回龙观的一个库房里一直干到天黑,看着整整80箱图书装上汽车,发往云南的时候,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当一个志愿者的精神快乐。”

细流汇聚梦想

目前,付惠萍是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负责“乡村图书馆”项目的惟一全职工作人员,在去天下溪工作之前,她曾是一家知名媒体的编辑。她笑着告诉记者,现在她的收入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但快乐却胜过从前五十倍。虽然一人承担了从联系、选书,到搭配、打包各个环节琐碎而重要的工作,同时还面临着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募捐困难、图书馆管理人员缺乏培训、图书馆后续发展力量不足、书目不能及时补充扩大等等,付惠萍脸上却挂着坚定而淡然的微笑:“做什么事没有困难呢,尽力而为吧。我们也不希望有太多的宣传,因为目前我们只有这么大的力量,只求做好手中的事。”天下溪网站上有源自老子的话――“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是的,这就是天下溪的信念,怀着坚定而沉静的信念和操守,像小溪般于无声中滋养大地。

采访结束的时候,记者问付惠萍,希望媒体为他们的计划做点什么,她认真想了想,只提出了一个要求:“我们现在很缺乏通俗的法律方面的书,农村读者太需要法律图书了,但是这类书都很贵,而且更新太快,如果有出版社愿意以较低的折扣给我们提供一些,就太好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