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画家的诗

2006-04-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胡小胡 我有话说

我的父亲胡考,是浙江余姚人,以画名世。胡考一生未离开过画,也未离开过诗文。他写了四部长篇小说(尚不包括“文革”中被造反派抄没遗失的一部70万字的小说),两百多首旧体诗词。

胡考的诗作,以长篇叙事诗《梨花恨事》成就最高。其他的诗词,于1992年自选70首结集,名《聊以诗词》。“聊以斋”是他画室

的名字,聊以解忧聊以自娱耳。《聊以诗词》从少年时代开始,记录了作者坎坷的一生,表现了他的追求、感奋、失望和痛苦。

最早的一首词是少年时代的作品,大约十六、七岁,为一小令――《如梦令》:“月在两高楼隙,意并两高楼得。行近绿油门,分我几多颜色。寻觅,寻觅,人被玉兰花折。”这是一首“少年维特烦恼”式的爱情诗,诗中的女子应是上海的大家女子。胡考生在上海,用诗词描写现代都市,却含蓄、自然。诗人都是早熟的,如果在年少时表现不出灵气,大抵也就写不出好诗了。

胡考19岁参加革命,抗战爆发以后奔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1942年到新四军,直到全国解放,一直在华东地区。这中间的诗作有《延安五首》及词十余首。其一云:“延水一湾去,高原日夕凉。不嫌窑洞陋,未觉小米香。乍到鲜朋侣,新来若故乡。关山有阻碍,四海共天长。”这是初到延安的感觉和对革命事业的向往。其二云:“延安荒漠地,西北秋来凉。雾重高山远,雨多流水长。人凭沟壑住,月遂洞门横。新政百年立,旧权一旦亡。”有一首赠丁玲的《醉花荫》:“延水堤畔两三柳,明月共相守。絮语话秋凉,烛短夜长,腊堕三分厚。东山那番分离后,零落天涯走。万里故人情,长随君心试按君心口。”胡考与丁玲有几十年友谊,1957年胡考也在“丁陈反党集团”之内。《聊以诗词》还有几首写战争的诗:“兵短阳河岸,风长淮海边”,自然是说淮海大战。“日出众星匿,雪融上树梢。风迎衣着鼓,桥窄马蹄摇。北伐已成史,南征岂可饶。将军麾下卒,连战不辞劳。”将军者,陈毅也。解放大军南下,势如破竹,身在军旅的艺术家,无不欢欣鼓舞并对未来充满憧憬!

50年代的诗,或者说1957年以前的诗,表明生活的祥和与画家的安然心境。初到北京有一首五律:“黄瓦天安门,红墙迎几层。微云衔落日,飞絮暖春城。深衢千棵树,长街十里灯。京师承百代,此代惟清明。”这使人想起杜甫早年描写长安的升平景象,抒发“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50年代初,胡考创办并主编《人民画报》,编余,他有绘画和小说问世。他的一幅讽刺美国总统杜鲁门和朝鲜战争美军司令麦克阿瑟的水粉漫画被美国《生活》画报转载。他写了长篇小说《行军纪事》、《新四军的一个连队》。第三本小说《两重奏》已经付排,后来便不能出版了。这一段时间是他创作力最旺盛时期,一首绝句写出他专心创作的心态:“白粉墙高翠叶楼,活篱笆柏树平留。心中有事费盘算,失悔迎来未点头。”

1957年,胡考被打成“右派”。这以前,“潘汉年扬帆事件”曾牵连到他,令他停职检查逾半年。审查的结果证明他“无罪”,可是他过不了1957年这个坎。1958年画家离开北京之前,有一首《剪字木兰花》:“长居一地,片叶只花成乡里。往事思量,往事思量欲断肠。楼高八叠,下窥街心人似鲫;夜色苍茫,几点疏灯万户窗。”画家此时的心境,已不是“飞絮暖春城”了,有了几缕愁云。但是画家并没有想到未来的悲惨命运,此后面对的将是二十几年的贱民生涯。画家经历了“北大荒”的三年劳改之后,被分配到唐山市文化局搞地方剧本创作,算是仍未离开艺术行当。此后直到1976年,画家在唐山生活15年,留下较多诗作。《菩萨蛮》:“平生只写春光秀,几曾写过春光丑。烟雾压低迷,风沙成日稀。唐山还得住,好赖黄昏曙。汽笛报时辰,夜深未睡人。”60年代,我在北京念高中和大学,每年放假到唐山看望父亲。唐山大地震以前的老城,以小山为中心,城内有开滦煤矿,旧工业城市的面貌在诗中呈现。当然,画家萧索落寞的心情遮没了春光。但是画家仍有开阔的胸襟,时间一久,便也看出城市的几分俊俏。《临江仙》:“燕子少来稠杂地,孤身谁与为邻。人行道上树成荫。轻烟抚屋脊,细雾湿街心。闹市阑珊夜补袖,岂能忘了胸襟。天寒地热自叮咛:饭多知足健,愁少觉风清。”“文革”以前,画家除了写地方戏(唐山地方戏为评剧)剧本,还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即后来遗失的那部小说。1964年以后,由于周扬的干预(周扬说“胡考这个人自由化思想严重,不能叫他写戏”),写戏的位置也没有了,从文化局调至图书馆,这使他可以专心写小说。一首七律写了画家当时的生活:“丝成碧玉透莹蚕,桑叶浓时蚕已眠。隔岁风筝挂树杪,当年春茧绩绮纨。摧花雨酿樱桃蜜,消鬓愁营锦绣篇。泼向庭心一瓢水,几沁黄土几升天?”画家的五律诗走清幽淡远的路子,上面这一首七律,却有李商隐浓艳哀婉的风格。艺术创作是艰苦的,难免有“摧花雨”,“消鬓愁”,而艺术的成就又如何呢?留给世人去评价还是留给历史去评价呢?“几沁黄土几升天”,这是画家的疑问。这疑问不仅在于艺术的价值,而且在于社会政治生活的前途。

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画家在劫难逃。经过一番批斗、蹲牛棚的生活,他被分配到唐山范各庄的五七干校。因他年龄已高,专司放牧。我到唐山看他,同他一起放过羊。“春水自春涧,源从何处山。寒潮滞节序,暖气困人烟。羊只池边草,鱼钩倒影天。三年住干校,放牧较清闲。”这期间画家完成了长篇叙事诗《梨花恨事》的创作。这首长诗的创作,是写一句背一句,从来不敢写在纸上的,总计378行。下面一首律诗表达了画家的执着和自信:“公路延伸出海边,天连地极地连天。西方雨涨东流水,昨夜风渗今日寒。千古罕闻树老死,一朝能见花成蔫。诗文字里行珠玉,经得沉埋五百年。”艺术同社会人生一样要服从客观的法则,谁也不能改变。我们见过的打着政治招牌的伪文学伪艺术实在太多了,这些过眼烟云的作品就如一朝成蔫的花朵。但是,创作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总是痛苦的,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自己去解脱痛苦。这是一首《昭君怨》:“欢乐光阴易逝,愁闷时辰难释。落叶水悠悠,几经秋。白发还言未老,石压偏生劲草。往事少思量,历长阳。”“石压偏生劲草”,这是艺术家的顽强和不屈。这顽强与凄楚相伴,是英雄悲惨的泪。有一首《天仙子》,看似送别诗,却又不知那个年代在何处有此送别的情景:“细雨?人到别浦,岸上风迎衣着鼓。别情离绪有愁无?谁说不,悲凉目,望着那丛矮灌木。人在水边天欲暮,帆在水天弥缝处。念年头里旧疤痕,东一注,西一注,落得凄清无是数。”“望着那从矮灌木”,凄清已极,悲凉已极,真是欲哭无泪了。这诗句叫人想起“文穷而后工”那句老话。1973年,画家同张敏玉女士结婚,结束了十几年的孤独生活。下面两首是画家晚年的感情生活。《七律》:“去时履印归时痕,亦送行人亦送春。杯浅不应寄语浅,更深无与离情深。风传散子岩生草,水涮平坡树曝根。但得山河存记忆,道旁杨柳某时辰。”当时张敏玉家在北京,经常往返于北京唐山之间,这是老夫妻送别即景。《浣溪纱》:“阴历面临九月初,等人消息费工夫。轻雷小雨落平?。休谓相思长日苦,相思难得亦难除,可相思胜相思无。”对于一个落魄的艺术家来说,有一个体贴入微的老伴,自然是莫大的慰藉。“水涮平坡树曝根”,树根虽说曝露在外,大树仍然顽强地生长着。这以后二十几年,两位老人相依相伴,直至画家生命的最后一天。还有一首诗写子女亲情。当时我们兄妹四人都不在父亲身边,小妹九岁以后未见过父亲,再次相见已十七岁。“两男两女老残身,散落天涯五地分。纵有温情一片意,了无音讯八交春。当时容貌惊难认,梦里童年陡长成。会当嫡亲宜合宅,偏教日月次第升。”这是何等悲惨的对于天伦之乐的渴望!

1976年春,画家从干校退休,暂住到北京竹竿胡同低矮破旧的厢房里,因此躲过了那年夏天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干校的房屋全部倒塌,死人无计,画家的书籍什物也埋入废墟之中。大地震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但是画家已经老了。一首《更漏子》表达了画家平淡的怀旧心情:“但兰蕙,凭意闹,春色岂同闲草。衣绢袖,少年心,层楼临碧云。秋来到,霜风旋,落叶无分贵贱。人恐老,夕阳西,世情两相宜。”这是类于辛弃疾“天凉好个秋”的喟叹,更觉萧索,却全无怨艾。在严酷的政治条件下,艺术家的痛苦,可以想见了。

但画家并没有消沉,他重拾画笔,先攻素描,然后是水墨画。80年代初,他完成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上海滩》,近60万言。他把自己总结在一首律诗里:“一晃平生到下游,江间波涛几沉舟。挑灯长夜受经典,觅路黄昏寻宿头。霜露无声秋满径,风云有意月当楼。青松盘鸟落残照,唧唧停停却自由。”这是画家对其一生的描述,也是他晚境的写照,有早年对于革命的追求,有中年的磨难和坎坷,但是,艺术家的追求和良知是不可泯灭的,“霜露无声”,“风云有意”,晚年的他,变得更安详,更执着,更圣洁,像一只小鸟,在青松残照之间自由地鸣唱。

胡考幼年即爱好诗词,15岁找来唐宋名家的专集研读。他的父亲要他背诵名家的名篇,他读,却从不去背诵,真正好的句子,自然就记住了。这是一种在鉴别中学习的方法。胡考最推崇的诗人是王维,词人是李后主。胡考曾说过,有四件艺术品可称四大国宝:李后主的词,八大山人的画,曹雪芹的《红楼梦》,程砚秋的京戏。这当然有胡考的偏好,因为他词学李煜,画学八大,小说学红楼,只是不会唱京戏罢了。胡考的五言诗取法王维,平淡幽远的意味最浓。“延水正迢迢,军行过板桥。山多马驰缓,树少鸟飞高。”这是军旅生活的写照。“迢递延安道,边城暮草回。春风难得到,明月按时来。”这是黄土高原的萧瑟和苍茫。“汀水沙含土,山村石为墙。”这两句诗写胶东即景,平淡极了,是难为的佳句。“地广闻风势,山高见雨程。”“微云衔落日,飞絮暖春城。”这几句写50年代的北京,如同悠扬至远是号角。70年代写唐山农村的景色:“寒潮滞节序,暖气困人烟。”“细草随风倒,轻烟贴水流。”这是轻柔的弦歌,舒展温润。词中的五言句表现了同样的风格,“细露湿鞋帮,野花斑点黄。”“丝雨润春山,微风清季寒。”“轻烟抚屋脊,细雾湿街心。”状物写景,是真境界。

有人以为胡考的词比诗更好。前面说过,胡考最喜李后主词,下面一首《虞美人》可以看出李词的影响:“幽居难辩风方向,帘外枝头晃。沙河水浅不行舟,未送人来平地送人秋。梦无佳选思无兴,夜比心神定。问君多少是愁情,满地落江难数一天星!”王国维云:“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从下面的句子可以看出画家的赤子之心:“天生我才却无用,地处他乡只有狂。”这是翻李白的诗,反其意而用之。“长夜神魂惊梦觉,积年筋骨怕天阴。”这是一副工稳的对子,神情俱佳。“堤上杨槐经年长,林中香菌脱宵成。”一个“脱”字,可比古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绿杨楼外出秋千”的“出”字。胡考的诗词,浅近晓畅,不用生字冷字,几乎不用典,却有真正文人诗的品格。总结画家的诗风,“清俊秀拔”四字可也。

胡考在诗词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来说,才情与工力都是密不可分的。胡考主张反复修改,千锤百炼,有时到了如痴如醉的状态。一首绝句写创作中的趣事:“明日又该交屋租,纸糊窗破晓风疏。夜来枕上得佳句,别梦回时只字无。”寄住乡间,纸窗陋屋,却又囊中羞涩,唯有诗词是不能忘的,但是梦中的诗,却跑到哪里去了?胡考在形式上的创造,第一是用几十首词组成长篇叙事诗《梨花恨事》;第二,他坚决摈弃旧韵,采用《中华新韵》。历史翻过了一千年,如果仍用唐代语音的旧韵,恐怕是泥古而不化了。这一点,不知语言学家和诗词专家能否赞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