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部经典新闻教材

2006-04-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蓝鸿文 我有话说

美国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大学新闻学教授卡罗尔・里奇著的《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第三版,面世于2000年。据美国丹佛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写作课任课教师安妮娅・萨维奇介绍,美国“很多学校都用这本书作为教材,因为它非常系统,例子非常丰富”。中译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之

一推出。

这是一部大学新闻院系本科学生学习新闻采写课程的入门教材。由于字数多,读它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好在它不枯燥,不难读。

此书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内容丰富。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接触过的不下10本译自美国出版的同类教材中,就丰富性这一点而言,不仅那些10多万字篇幅且内容单薄的教材不能望其项背,就连那些我们曾经认为内容较为充实的教材,也不能与其匹敌。时间过去了一二十年,当年有些教材已一版再版,多次修订,不断增厚。往厚度发展,似乎成了当今美国许多新闻采写实务教材发展的趋势。但就内容的丰富性而言,在中译本中,依我看,仍然没有一本能够超过《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第三版。

此书不仅包括了新闻采访的内容,而且包括了新闻写作的内容;不仅包括了新闻采写的基础知识,而且包括了新闻报道的专业知识;不仅包括了纸质媒体的新闻写作,而且包括了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此书既有对老题目如新闻导语、报道结构等透露新意的论述,又有在别的同类教材中没有或难得一见的章节,如研究少数群体(少数民族等)、特殊群体(妇女、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残疾人等)、以及艾滋病患者等报道中出现的歧视、偏见、刻板等现象和“多元文化敏感”,还有关于求职的“在媒体工作和实习”等。这部教材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采写领域的广阔空间。

书中高度关注新技术给新闻采写带来的变革和影响,并对记者提出新的要求。作者在《前言》中说,第三版“特别强调如何利用互联网辅助调研和报道”。第三版对新闻从业人员如何使用互联网,如何使用数据库,如何使用在线资源,专门写了一章“计算机辅助报道”。不仅如此,第三版还在“变化中的新闻特性”等十二章中,以“互联网”、“电子信息作为消息源”、“电子邮件采访”等等为题,对相关问题作了介绍和论述。可见,互联网在这部教材中占的分量是相当重的,此点也是与同类某些教材的区别之处。

该书还十分强调新闻伦理。注意新闻伦理问题,不始于这部教材,但是在今天新闻记者面对诸多伦理难题的情况下,像这部教材这么强调新闻伦理,则是罕见的。第三版除在全书的五个部分提出相关的新闻伦理问题外,还用专门一章讨论媒介伦理,对记者抄袭剽窃、接受馈赠、侵犯他人隐私权和名誉权、诽谤、欺骗、透露应该保护的“新闻源”等诸多有悖新闻伦理或法理的问题,都有所论述。

充分运用照片和图表之类的视觉元素,生动形象地展示教材的某些内容是该书的又一特色。此书第二章指出,报道配照片或图表非常重要。此书各类照片多达40幅,图表多达50幅。配图表是一种常见的做法,但此书配的图表形式多样,或自绘,或转载,有的形象生动,有的妙趣横生,颇具吸引力。至于采写实务教材中的配照片,尤其是配记者或编辑的半身照,则不多见。此书在引用记者的经验教训时,或配记者的半身照,或配记者的工作照,或配记者拍的新闻照。大量照片的刊出,对读者来说,不光加深了对某些记者的采写理念和经验的认识,而且把他(她)的良好形象留在心中。

这部教材不是完美无缺,毫无挑剔,然而从总体而论,这部教材反映了西方新闻学者研究新闻采写实务的最新成果。对我们来说,它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可供参考的教材,不光对在校学生和第一线新闻工作者有用,对从事新闻采写课程教学的教师也是有启发的。

(《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第三版,[美]卡罗尔・里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