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连战的名门往事

2006-04-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连战祖父连横是台湾文化志士,痛感乡土沦丧,为收集整编台湾史籍,争取台湾光复耗尽了一生精力,曾赋诗:“海上燕云涕泪多,劫灰零乱感如何!马兵营外萧萧柳,梦雨斜阳不忍过。”

连战祖父连横(右)与父亲连震东

一踏入连战家的大门,正对着有两幅字映入眼帘。这两幅字如此惹人注目,该是怎样的名家之作,才会被连家如此珍视与保存?原来从这两幅字开始,正好能谈及连家三代。

其中一幅写着:“蓑墙葺屋小于巢,胡地平居渐二毛。松柏岂容生部娄,年年重九不登高。”题字是“书赠雅棠先生”(雅堂写成雅棠),署名则是章炳麟。

另一幅写着:“三月樊川路,红桃散绮霞。终南青送黛,滴水碧穿州。草色裙腰合,渠流燕尾叉。销魂遇杜曲,一树最夭斜。”题字是“定一老弟惠存”,署名者则是张继。

这两幅字都是连战的父亲连震东历经上海、西安、重庆再带回台湾,今日挂在连家客厅的重要位置。

连战的祖父连横,字雅堂,是上述书画中章炳麟所称的“雅棠先生”;连战的父亲连震东,字定一,则是张继题字的“定一老弟”。

章炳麟,字太炎。从经学、史学、文学、文字学与诸子学的角度来看章炳麟,他的“文豪”地位应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在革命上的地位,则存有争议。大致说来,甲午战争后他资助康有为等维新派;八国联军后,他由维新转入支持革命,并曾主持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倡议革命;辛亥革命后,他反而与同盟会人士分裂,一度对袁世凯寄予期望,在袁世凯有意称帝后开始反袁。

但在民国革命工作上,章炳麟所扮演的文胆角色当代有目共睹。“中华民国”的称号正是他所取,意在“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即此以言,则中华之名词,不仅作一地域之国民,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一文化之族名”。

张继,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生于1882年,河北人,留学日本时即倡导革命,后来开办过《民报》宣导革命。他是在办报期间,与同为办报人的连雅堂认识;1919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曾任国会议员、中国国民党宣传部部长、国民政府委员。1937年起,负责国民党党史的相关工作,也是首任“国史馆馆长”。他创办《民报》后,曾邀章炳麟一同主持。

张继对连战及其父亲的影响极大,连震东若非随同张继工作,后来一生的历史可能都要改写。

连家原籍福建龙溪,自明末迁台至连战已九世,来台后落脚于台南马兵营。至今,台南市设有马兵营的遗址纪念碑,就在现在的台南市体育馆和地方法院一带。

根据连横的记载,连家昔日渡海来台,原始目的是反清、争自由。因此世代相传,不应科举,不做清朝的官,且死时都要穿着明朝的服装,以示“生降死不降”。这样的文字记录,如果回顾台湾祖先“唐山过台湾”的历史,连氏家族可算得上早期移民的代表之一。

1895年,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是连家变动的开始。当年连横18岁,连横的父亲连得政曾响应唐景嵩与刘永福抗日之举,负责“府城筹饷奉行工作”,专职军费筹措。当年5月,台北失守,唐景嵩内渡大陆,连得政感慨曰:“事难为矣。”但仍坚持筹饷事宜,却不幸因得了痢疾而病逝。

连得政只有独子连横一人,他在抗日过程中因病过世后,台湾人抗日的活动终因缺少外援,势单力薄而失败。日本接收台湾后,在台南征收了连家位于马兵营的产业,连氏家族自此四散。

日本人征收连家祖业,与连得政的抗日是否有关不得而知。但是,当年绝大多数的儒绅都心存丧国之痛,加上家族四散,连横曾痛心写道:“马兵营外萧萧柳,梦雨斜阳不忍过。”字里行间道出连横当年的心情。

从目前的记录来看,连横对台湾最大的贡献是在史学与语言两方面。

《台湾通史》是有史以来第一部以台湾为本的历史记录。连横为著此书,曾到台湾各地寻求当地耆老所流传下来的各种传说。直到今日,连战到台各地访问时,还能看到连横在当地访问的记录。

这一项历史记录工程浩大。根据连震东所著《先父生平事迹记略》记载,连横书写这本通史,耗时长达20年。不论今人以何种角度来评论连横,当年他为台湾记史这一段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台湾大学教授黄得时,为此曾评连横为“卓越的史学家兼文学家”。

从台湾本位的角度来看连横,他所著的《台湾语典》,是一项前无古人、后少来者的工作,这是以文字保留台湾语言的重要著作。连横曾在台北延平北路附近开设“雅堂书局”,目的是在当时日本人禁说闽南语的环境下,推广华文文学,但终因顾客凋零而关门。

此外,连横其他的著作还包括:《台湾诗乘》、《台湾赘谈》、《台湾漫录》、《台湾史迹志》和《台湾古迹志》。

除却著书,连横生前五十九年期间,还曾多次赴大陆,或游览、或办报。他在大陆游览之时,曾在西湖旁给他的夫人写下一封信,信中诗云:“一春旧梦散如烟,三月桃花扑酒船。他日移家湖上居,青山青史各千年。”没想到,诗后十余年的1933年,连横真的携妻“移家湖上居”,直至最后病逝上海女儿家中。而他的太太则随独子连震东到达西安,后来病逝西安,骨灰至今仍保存于西安的清凉寺。

不过,连家客厅中的这两幅字所透露出来的,则是连横与清末当时的革命人士密切往来的情形。

连横与国民党的关系应始自1905年。彼时,连横在厦门创办《福建日日新报》,当时的革命党(国民党前身)曾派人与他联系,希望将此报作为革命党的机关报。此举至少显示出,这份报纸的言论与革命党的基本想法接近。而由此也引出了连横与章炳麟、张继等人交往的开始。

连横与张继的交往,是连家的后代连战最终走上政治之路的远因。如果没有这一段,连战不会出生于政治家庭;连战本人是否会发展出今日在外拘谨的个性,以及走上政治路途,也都很难预料。

连横在独子连震东完成日本庆应大学的学业后,让连震东前往大陆。他写了一封信,让连震东带给张继,信中写道:“弟仅此子,雅不欲永居异域,长为化外之民,是以托诸左右。昔子胥在吴,寄子齐国;鲁连蹈海,义不帝秦,况以轩黄之华胄,而为他族之贱奴,泣血椎心,其何能?”

连震东随同张继工作后,就到了西安。1936年,连战在西安出生,当时连震东担任西安中央战时干部训练团政治教官。

  (摘自《连战档案》,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编,九州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定价:39.8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