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浪奔浪流:从激情到理性

2006-05-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雷天(《国际先驱导报》编辑) 我有话说

五一长假时重看旧剧《上海滩》,把以前依稀记得的黑帮分子许文强还原为五四青年,对他在追求民主自由的学生运动失败后因各种现实遭遇而变换身份与处世态度,又多了一重同情与理解。其实,剧中的许文强们完全可算作民国时期的知识青年代表,浪奔浪流的激情在他们那代知识分子中奔腾不息;而今天的知识精英们虽然对西

方思想认识得更深刻,但激情却也随之消减。不过也许可以这样说,那种急迫改变社会的激情,转换为一种希望借西方思想更透彻理解和认知中国所发生的一切的激情(所谓爱智的激情)。通过阅读近期几位中国学者的原创著作,这种感受尤其明显。

晚清以来的中国精英受西方现代文明及思潮影响,据此建构了他们对中国现状的描述,并传播其以西方文明为标尺来改造中国的理想。在《家》中,巴金将成都描写为保守和专制的代表,把上海描写成作者心目中现代与自由的象征。但上海并非如巴金所描述得那样美好,成都也并非那样保守专制。精英们根据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和现代的想像来改造成都,并不意味着精英们切身考虑了普罗大众的利益,而在不同的历史格局下他们为争夺公共空间和权力时,又表现为不同的斗争形式――这些复杂的社会现实在《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王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中得到了更加清晰的展现,而这是热烈拥抱现代的巴金们所不曾考虑的问题。

拥抱现代、改造中国是民国一代知识精英的梦想,而如今在全球化浪潮下反思现代性又构成新一代知识精英对中国的思考。一本由香港学者深入民工阶层以民族志的方法所著的《酒吧工厂》(马杰伟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便从反思现代性的角度,以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了南中国在现代化冲击之下所发生的一切。与清初民国时的农村民众对现代的拒斥和被迫接受不同,今天的村民对于现代更多采取欢迎的态度,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的工厂,接受工厂制度化对身体的规训,只为了实现他们对现代的追求(想像)。民工们对于现代的想像简单地表现于模仿城里人的语言、生活、消费,工厂和酒吧是底层民工的现代想像,同时也规训了他们的身体和思考。

而在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社会大变动之后,如今的中国知识精英们对于保持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更加期望,这本《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赵鼎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在批判地介绍和分析西方经典社会学理论流派对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社会运动、革命)的解释与解读之后,提炼出了影响和决定社会运动之产生和发展的三要素:变迁(各种社会变化)、结构(国家与社会)、话语(被社会运动所认可的)。作者认为,从三要素的角度讲,以英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都有对社会运动比较强的制度化能力,而对于如今的中国来说,亟待提升的正是这种制度化的能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