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宋春舫的褐木庐

2006-05-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柳已青 我有话说

比人的生命更长久的是书,宋春舫千金散尽买图书。人去后,书香依旧。

“褐木庐”藏书票

董桥说:“我们只知道什

么人在中文大学当什么要角,我们或许知道什么人在编什么杂志,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有位宋春舫先生一生做了什么工作。”

宋春舫何许人也?宋春舫(1892-1938),浙江吴兴人,王国维的表弟,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曾留学瑞士,精通英、德、拉丁等多种文字,回国后任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宋春舫又是一位藏书家,被誉为“世界三大戏剧藏书家”之一,其书房“褐木庐”主藏国外戏剧书刊。他还是中国海洋科学的先驱,曾任青岛观象台海洋科的科长,倡导建立中国海洋研究所,在他的努力下,1932年在青岛建立青岛水族馆。

除了在青岛,作为海洋学家的宋春舫很少有人提及了。读书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藏书和藏书票。十几年前,北京海王村惊现褐木庐主宋春舫的藏书,而且不少原版的外文戏剧书上都贴有宋春舫制作的藏书票,藏书家如上海的陈子善、台北的吴兴文、香港的黄俊东专程到北京收购,以拥有宋春舫褐木庐藏书为荣。

宋春舫的褐木庐藏书楼建在青岛,它是上世纪30年代青岛文化繁盛的见证和缩影。来青岛之初,宋春舫居黄县路,在福山支路(今6号)购下一楼,开办褐木庐戏剧专业图书馆。据考,“褐木庐”是Cormora(宋春舫喜欢的三个戏剧家缩写)音译,Cor即高乃依Cormeille,Mo即莫里哀Moliere,Ra即拉辛Ra-cime。褐木庐所藏图书,是宋春舫留学欧洲期间累积购得。1931年,宋春舫“斥金四千,始建褐木庐于青岛之滨”,将平生所收集的戏剧图书囊括其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藏书家、编辑家陈子善和在香港的宋春舫的公子宋淇通信,宋淇在回复陈子善的信中说,宋春舫“全部戏剧藏书七千八百册”。

褐木庐所藏图书是怎样的规模?梁实秋在《书房》一文中详细地记录了褐木庐藏书的情状,他写道:“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为第一。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是单独的一栋。环境清幽,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太平清话》:‘李德茂环积坟籍,名目书城。’我想那书城未必能和褐木庐相比。在这里,所有的图书都是放在玻璃柜里,柜比人高,但不及栋,我记得藏书是以法文戏剧为主。所有的书都是精装,不全是胶硬粗布,有些是真的小牛皮装订,烫金的字在书脊上排着闪闪发亮……。”

宋春舫的褐木庐,成为当时青岛的一张文化名片。其时,国立青岛大学名流汇集,像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等都有留学背景,分别在古典文学、诗歌、翻译、戏剧方面有专长。可以推测,他们都是褐木庐藏书楼的读者。当时在青岛的戏剧家、翻译家,如洪深、章铁民、张友松、孙大雨……也是褐木庐的读者。远在上海的戏剧家李健吾,慕褐木庐之大名,他说:“梦自己有一天飞到青岛,飞进他的书库,在那些栉比的书架中翱翔。”在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的梁实秋,兼任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得意于自己的国外戏剧史料及莎士比亚研究资料的收藏,但参观了“褐木庐”的藏书,被主人宋春舫的藏书折服。胡适为组织人员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来青岛参观了褐木庐,见莎士比亚作品很多,仅《哈姆雷特》就有5个各种文字的版本。出版家、编辑家赵景深先生在《宋春舫纪念》一文中写道:“他能直接看法、英、德等国文字,所以藏书大部分是第一道手的原文,不是辗转翻译出来的。”一所国立的大学,一个私人的藏书楼,形成了上世纪30年代青岛的文化磁场,吸引了国内众多的学者、作家、诗人、戏剧家纷纷来青岛,那时的文化盛况,令人心仪神往。

1936年宋春舫买下了福山路一号,即洪深旧居。居住之所离他的褐木庐只有几步。书香氤氲中,宋春舫枕着蓝色海洋的波涛入眠。1937年日本开始侵华战争,宋春舫离开生活了10年的青岛,去了上海,第二年便去世了,46岁,英年早逝。

比人的生命更长久的是书,后来,宋春舫的藏书分别捐赠给了北京和上海图书馆。上世纪90年代,他的部分藏书流入北京的旧书市场,陈子善“意外的发现”宋春舫是最早创作并使用藏书票的作家。

千金散尽买图书。人去后,书香依旧。宋春舫短暂的一生是微笑着的,面对世界和人生。别忘了,他一生喜欢喜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