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一个细节说起

2006-05-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戴问天 我有话说

共产党员,冲啊!

在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众多电影里,根据鲍里斯・瓦西里耶夫(Борис Васильев)同名中篇小说拍摄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1972年)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一部。那次战争结束60周年的时候,我们在电视屏幕上又看到了同名中国电视剧,但它是在俄罗斯拍摄并且完全由俄罗斯演员演出的。电影和电视剧都有一个细节,战争爆发后准尉瓦斯科夫手下的男兵上了前线,全部换成女兵。过了不久,原来一个男兵路过旧地与他重逢,瓦斯科夫仍然是准尉,而那个男兵已经戴着上尉肩章。人们也许会为瓦斯科夫鸣不平,但更会问:二战初期苏联军官真的升迁得那么快吗?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二战初期苏联军官确实升迁得很快,但在它背后是一个十分严酷的事实,那就是面对纳粹德国的突然袭击,战争初期苏联红军伤亡惨重,包括将军在内的高级指挥官都有不少人伤亡,中下级军官的损失自然就更严重。1941年9月20日西南方面军司令员М.П.基尔波诺斯上将和方面军军事委员(相当于我们的政治委员)、参谋长在战斗中牺牲,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补充或者提拔新的军官,而他们既缺乏训练又缺乏经验,对战局自然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在苏军总参谋长А.М.华西列夫斯基的回忆录里我们可以读到他对不少仗打得不好的将军都有十分客观的评价,指出他们“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例如,在1942年克里米亚战役中南方方面军司令员Д.Т.科兹洛夫因为指挥失误而被撤了职,华西列夫斯基便说他“是一位忠于祖国的诚实的将军。他之所以没有完成交给他的方面军司令的职责,只是因为对这个职务不能胜任。他被任命为方面军副司令以后,工作得很出色。”

对于战争初期的失利,苏联自己和包括我们在内的旁观者事后都总结了不少原因,但有一点却不大有人注意到,那就是苏联红军有关战斗条令的缺陷。这些条令要求指挥员在战斗中身先士卒,不但中下级军官要冲锋在前,就连高级将领也经常出现在第一线上。那是从内战时期延续下来的一个传统,也许体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革命精神,确实起到过鼓舞士气的作用,当年夏伯阳、布琼尼等红军将领挥舞马刀率队冲锋的情景是人们熟悉并且津津乐道的。然而,现在苏联红军面对的纳粹德国军队已经不是内战时期的白匪军,鼓舞士气尽管还是指挥员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他们肩负指挥重任,毕竟不是、也不应该等同于一般的士兵。血的教训促使苏军总参谋部修改有关条令,在1942年步兵战斗条令中明确规定,排长以上指挥员在战斗中选择自己位置的时候首先要便于指挥战斗,便于观察敌情,还要便于与上级和友邻部队联系。新条令实行以后,红军中下级军官战斗减员开始减少,这使他们得以总结和积累战斗经验,提高指挥水平。

在我读过的苏军高级将领回忆录中,只有华西列夫斯基提到过修改战斗条令这件事,这也许和他的工作经历有关。战争爆发时他是苏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少将军衔,不久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10月底晋升中将,11月底因总参谋长Б.М,沙波什尼科夫元帅生病而代理总参谋长,1942年4月26日晋升上将,6月26日被正式任命为总参谋长。然而不应该认为这是他在为自己表功,尽管那确实是他一大功劳。修改战斗条令对提高苏军战斗力所起的作用确实非常重要,因为不管是在国内战争期间还是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红军中下级军官都主要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很多人只受过有限的军事训练,还有不少人直接从士兵里选拔,在战争环境里更不可能有条件接受当军官的训练。作为士兵,他们所受的训练也很少。《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小说作者瓦西里耶夫自己便是在战争爆发时入伍的,当时还是个17岁的少年。华西列夫斯基虽然是沙俄军校出身,但也只培训了四个月,毕业后担任准尉。从战时苏联红军的实际情况来看,减少战斗中军官的伤亡,是使他们得以“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必要前提。

附带说说,在苏军将领里华西列夫斯基是二战期间军衔与职务都晋升最快的一个。1943年1月18日Г.К.朱可夫成为战争爆发后第一位晋升苏联元帅的人,2月16日华西列夫斯基就也晋升苏联元帅,这离他晋升大将不过一个多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苏联设立专门授予高级将领的苏沃洛夫勋章,第一枚授予朱可夫,第二枚便授予华西列夫斯基。后来设立苏联最高军事勋章“胜利勋章”,朱可夫是第一个获得者,第二个又是华西列夫斯基。战争期间斯大林兼任国防人民委员(国防部长),两位副人民委员便是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作为辅佐最高统帅的高级将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哪里需要到哪里去,总是以大本营代表的身份出现在战争最困难、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人熟悉的苏联电影里,常常有华西列夫斯基夹着公文包向斯大林汇报战况的镜头,然而那个细节却是不太真实的,因为从1942年秋纳粹德国进攻斯大林格勒起,这位总参谋长便大部分时间都在前线,并不在总参谋部里,除必要时被召回莫斯科外,他向斯大林汇报和请示更多是通过电话。

如上所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个细节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然而电影、电视剧以及它们所依据的小说,从人物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准尉瓦斯科夫和女兵都是综合形象,并没有生活原型,作者瓦西里耶夫是受到《消息报》上一则报道的启发才写出那篇小说的。原来的报道并没有大胡子准尉,更没有女兵,说的是为切断摩尔曼斯克附近铁路线德国人派了一队伞兵降落到附近森林,那里驻防的苏军不多,其中还有伤员,但他们为保卫铁路线进行了英勇搏斗,到援军赶到时只剩下一个受伤的中士,其余的人全都阵亡了。小说将男兵改成女兵,从而成为一首对保卫祖国女战士的颂歌。二战期间苏联有八十多万妇女参军,大部分都是电影、电视剧里女兵那样的年轻姑娘。除与其他国家女兵一样担负医务和军事通讯、文秘工作以外,她们还参加战斗部队,当狙击手、侦察兵、坦克兵和飞行员(包括歼击机和轰炸机飞行员)。女兵中许多人立功受奖,还出现了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战斗英雄,但也别忘记有约四十万人战死沙场。如此大量妇女为保卫祖国而战,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小说作者瓦西里耶夫是扛起枪抗击过侵略者的人,我想他一定觉得为牺牲的女战士们谱一曲颂歌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