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材循环使用缘何遭“冷遇”

2006-05-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郑州市丰产路 耿宝文 我有话说

郑州市管城区东关小学日前启动了一项名为“课本传递工程”的活动,共收到600多本学生使用过的教材。可让校方想不到的是,竟无人愿意接收这些教材。

本是好事一桩,却遭遇如此尴尬的情形,实在是耐人寻味,悲从中来。“礼物”送不出去,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为什么“集体”不领情?据悉,阻力主要来自三个方

面。一是部分家长担心旧教材几经转手后,卫生状况难以保证。二是很多学生习惯在书本上做笔记,写答案,还有的书缺页、少页,这些都会影响到接收教材的学生再次使用。三是由于农村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已经不存在买不起教材的问题了。以郑州市为例,到今年秋季开学时,该市的农村小学将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其中就包括免收教材费。

对于第一个问题,解决起来并不困难。有人指出,用紫外线给五六百本书消一次毒,成本一般不超过300元。而对于第二个问题,江苏已探索出比较成功的做法:当地很多中小学毕业班的学生都会在离校前,参加校园里的“跳骚市场”,以远远低于定价的价格出售教材,这样自然而然就会督促学生珍惜自己的教材。如果再辅之以学校的教育引导,必将起到更好的效果。由此不难理解,掣肘教材循环使用的关键是第三个问题。你想啊,依国人的“特点”,谁不认为既然国家提供了“免费的午餐”,那我为何还要去吃别人的“剩饭”呢?在如此的思维定势和认知理念下,在根深蒂固的“国家福利不占白不占意识”的强劲“怂恿”和推动下,出现这种办好事也不易的情况也就不难理解了。真是拆除有形的屏障不难,难的是拆除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屏障。

众所周知,国家对教材循环使用是大力提倡、鼓励的,它所带来的好处可谓多多,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具有相当的权重。一本循环使用的教材,它所承载的深远意义远大于它的物理表征。千万别小看了这碗“剩饭”,如果满不在乎地一次次倒掉,那么等到你无“剩饭”可倒的时候,即便国家再倾情也打造不出“免费的午餐”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