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弥足珍贵的民族画卷

2006-05-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林马火生 李玉新 我有话说

前不久,《新疆佛教艺术》(原书名直译为《中亚佛教中的晚期古希腊罗马艺术》)正式出版了。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汇集本,该书显得弥足珍贵。

该书第一卷至第五卷由德国著名的东方学和佛教艺术学者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教授编写,第六卷和第七卷,则是他与德国著名的梵文学家、汉学家和考古学家恩

斯特・瓦尔德施密特共同合作的产物。七卷本从1922年起,至1933年,历经了十几年的出版发行周期。在尘封了半个多世纪后,终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巫新华和旅德华人管平在21世纪初合作翻译奉献于国人。

书中主要记载了20世纪初,先后四支德国探险队在我国新疆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和考察研究的成果,是新疆佛教艺术资料的汇集,向世人昭示了新疆佛教艺术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书中的图版均是从探险队20世纪初在新疆盗取的大量珍贵佛教艺术品中选出的精品。该书对于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新疆古代宗教,以及这些宗教在古代西域向西藏、中原以至日本、朝鲜传播并得到相应发展,是第一手资料,同时,还是沟通古代印度和中国宗教思想以及宗教艺术最重要的实物资料。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介地带。作为连接亚洲与欧洲的通道,这里丰富的古代物质、文化成果有的源于西方,再传到东方;有的源于东方,再传到西方。他们到了新的地区以后,不断有新的发展。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新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各类古代文化形态在其原生地能够保留下来,极为罕见。然而,由于新疆气候干燥,其地理单元相对独立的沙漠绿洲等自然原因,使得西域文化的遗迹在这个文明的中介地带得到了大量的保存。因此,新疆也成为珍藏人类文明的博物馆。

正因为如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千百年来一直沉睡在沙漠中的古代文化遗存被纷至沓来的世界各国的探险队脚步所惊醒。在所谓探险考察的招牌下,公然进行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破坏性的文物盗掘行动。德国探险队是收获颇丰的一支。

新疆之所以曾经是佛教文化最重要的中心,在于新疆不仅是丝路必经之地,而且印度佛教僧人在这里将佛经译成中文再传入内地,佛教艺术也随之向东传播开来。新疆当地的统治者往往是佛教僧人的供养人,他们让人们在寺庙中绘制大量的壁画、制作大量的雕塑,一方面表彰佛陀创教的业绩,另一方面表现自己对佛教的虔诚。

德国探险队第一次和第二次考古发掘主要在吐鲁番的喀拉霍加、高昌等地进行,第三、第四次探险考古发掘主要在库车、巴楚一带开展。德国探险队获得了汉文、梵文、古突厥文、回鹘文、古藏文、吐火罗文等大量古代文书,以及数量巨大的泥塑、壁画、木雕、木版画、绢画等佛教、摩尼教、基督教的文物及其信徒世俗生活的文物。这些都进一步证实:自古以来,在新疆宗教产生、传播、演化的过程中,多种宗教并存是一个重要特征。

书中清楚地反映了在长达几个世纪中,随着佛教沿丝绸之路的传入,在当地分散于众多绿洲的城市中孕育出了自己独特的一种佛教艺术风格。它巧妙地融合印度、中国、波斯、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古希腊艺术的一些风格特点,从而形成了令世人瞩目的西域艺术。书中所记录的雕像壁画五彩缤纷,从内容、画面人物形象,绘画风格、描绘技法等方面,都显示出了新疆佛教艺术表现出的希腊艺术的观念和风格,同时受到印度佛教艺术的强烈影响,形成了姿态生动、线条简练、衣纹质感强的艺术风格。

德国探险队四次探险考察所获文物起初均入藏柏林民俗博物馆。当年的柏林民俗博物馆和现在的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普鲁士皇家吐鲁番探险队考察所搜集到的壁画,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国家拥有与之比拟的艺术收藏。两德统一以后,文献文物全部交由国家图书馆收藏,实物材料则一律归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收藏。 (《新疆佛教艺术》,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