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读《论语》识新"知"

2006-05-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阎晶明 我有话说

《论语》是一部大书,片语箴言中我们可以找到所有需要的人生训导。这些穿越几千年历史尘埃的话语,之所以在今天对我们还有如此强劲的吸附力,是因为人的理想追求常常总是那些最基本的东西。它们不可抗拒地出现在每一个时代,我们为它们做了那么多阐释,到最后,大多不过是原初道理的附注而已。先贤的平实话语仍然最

具“原创”色彩。

新近读《论语》,发现“知”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字词之一。我本人粗略统计,《论语》使用“知”字近五十次之多。再细读,发现这个字在书中的含义又分为几种。一是最基本的含义,即“知道”、“了解”;另一种通“智”,指“智慧”、“知识”;再一种则带有更复杂的情感含义,即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沟通。在《论语》的全部二十个章节里,每一个篇章里都有“知”在其中,尽管含义不完全相同,但“知”字本身贯穿全篇。在这些频繁出现的“知”当中,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最让人感慨。“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6)一个人不要害怕别人不理解、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不理解、不知道他人。这个道理正体现着孔子做人的境界。有时,孔子把这两层意思分开来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15,19)一个人应当更多地关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要过多地忧惧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4,30)讲的是同样的道理。“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什么是知?知就是努力去了解别人,理解别人。

知人,在孔子心目中是个大道理。知世理,提高自己的能力,说到底还是一个“知”字。“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17)这一句话中,有六个“知”字,足见孔子苦口婆心地教诲自己的学生如何懂得“知”的道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11)“吾有知乎哉?无知也。”(9,8)“观过,斯知仁矣。”(4,7)世间的道理,不一定都是书本上的,都应以无知的前提去追求有知。这是孔子的胸襟,也是他谦恭为人的明证。

在《论语》中,“知”有时可通“智”,但就我们从阅读的感觉看,如果以“智”代“知”,语义上还真的会有所不同,因为在孔子那里,这“智”仍然含有“知”的本义。谈论智慧、聪明的话,在《论语》中非常之多。“仁者安仁,知者利仁。”(4,2)“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6,2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14,28)“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15,34)此处的“小知”,是小聪明的意思。“唯上知与下愚不移”(17,3),则在说明大智与至愚之人意志最坚定这个道理。

当然,“知”字的含义并不止这三种可以涵盖,更何况我们的理解有时也仅停留在字面上,而无法与先贤内心的诉求相应合。“五十而知天命”(2,4)的“知”意指“认同”,“告诸往而知来者”的“知”则意在“运用”。个中味道,还要我们在阅读中慢慢品味和把握。总之,读《论语》,识新“知”,果然是一种令人欣慰的感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