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克里姆林的墙与塔

2006-05-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戴问天 我有话说

 三一桥和三一塔古代鸟瞰图

克里姆林是

莫斯科的心脏,不管从哪条路前往,很远便能看到它的红墙与高塔,我们的“阅读”也就由此开始。这个昔日沙皇的皇宫、现在俄罗斯最高权力机构的所在地,平面上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南墙沿莫斯科河修建,东面是红场,西北面隔一条大街与列宁图书馆(俄罗斯国家图书馆)等重要建筑相望。对于游人,它一向是免费开放的,不过里面几座被辟为博物馆的教堂与宫殿,则需购票才能参观。游人进出都走大致位于西北墙中央的“三位一体桥”和“三位一体塔”,不过在进入克里姆林宫之前,有心的游客不妨先看看离其不远特意保留下来的一段石墙。

原来,现在人们看到的红砖墙是伊凡三世统治期间于1485-1495年建造的,它取代了原来用不规则石块筑成的石墙,而那“石头城”是1367-1368年间由当时的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建造的。1380年德米特里领导俄罗斯军队在顿河上游库里科沃(Куликово)打败蒙古“金帐汗国”军队,为斯拉夫人摆脱蒙古统治、建立自己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因而被看作俄罗斯的民族英雄,称作“顿河的德米特里”。那场战斗惨烈异常,倒在原野上没能再站起来的俄罗斯勇士便超过六万人。

然而,德米特里的石墙也还不是克里姆林最早的围墙。编年史上第一次提到莫斯科是1147年(在中国那是南宋高宗绍兴十七年),那一年也就被看作莫斯科诞生的年代。那时俄罗斯大地上的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已经解体,分裂成大大小小众多诸侯国。在靠近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西南边境的地方,在涅格里纳亚河汇入莫斯科河、名叫“松林坡”的小山坡上,出现了一个木头建造的小“堡垒”,那就是日后的莫斯科克里姆林。俄语“кремлин”(克里姆林)本意是要塞、堡垒,基辅罗斯许多大公国的首都(现在基本上都是俄罗斯各同名州的首府),例如诺夫哥罗德、普什科夫、斯摩棱斯克、罗斯托夫、雅罗斯拉夫和弗拉基米尔,都有自己的克里姆林,实即大公的“宫城”。莫斯科克里姆林不是第一个,很长时间里也不是最有名的一个。

要塞、堡垒的一个要素是防卫用的围墙,根据编年史记载,莫斯科克里姆林最早的围墙是1156年树起的木栅栏。不过它显然起不到多少防护作用,1238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领蒙古大军攻占莫斯科,一把火便将木栅栏连同里面的木头房子变成了灰烬。蒙古人离开以后莫斯科重建起来,1263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把它分封给自己最小的儿子丹尼尔,三十多年后(1301)发展成一个独立的公国。那时亚历山大是弗拉基米尔大公,而位于莫斯科以东大约210公里、建于1108年的弗拉基米尔是基辅罗斯东北部重要城市,1157年继基辅之后成为它的首都。1240年亚历山大领导基辅罗斯军队在涅瓦河上靠近后来圣彼得堡的地方打败瑞典入侵者,由此得名“涅瓦河的亚历山大”。

伊凡三世1485-1495年把原来的石墙改建为红色的砖墙,并且向东、向北扩展,使克里姆林宫基本上达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规模。在筑墙的同时又在宫墙上建了19座城塔,加上“三一桥”外侧的?望塔,总共有20座塔。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塔都是请当时在欧洲享有盛誉的意大利建筑师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建成的是南墙中段面向莫斯科河的“泰尼斯卡亚塔”(Тайниская,意思是“秘密的”,1485年),塔下有一口水井,还有一条通往河边的暗道,可以在被围困时为克里姆林供水,“秘密塔”即由此得名。1487年建成位于东南角的别克列米舍夫塔,因邻近贵族领主别克列米舍夫的住宅得名。1488年建成位于西南角的斯维布洛夫塔,由于1633年在塔里安装了从莫斯科河抽水的水泵,所以现在叫“水泵塔”。克里姆林宫西南面有一座横跨莫斯科河的桥,非常适宜于?望和摄影。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水管都用铅制成,人们显然还不知道铅中毒对于人体的危害。

第三座角塔是1492年建成的,位于最北边靠近克里姆林宫“军械库”的地方,所以叫“军械库角塔”。三座角塔基本上“框定”了克里姆林宫的轮廓,现在的宫墙全长2,235米,包围的面积约为28公顷。墙的高度随地形起伏而有变化,最低5米,最高19米,这是因为墙顶要大体保持在同一高度上。墙厚3.5至6.5米,顶部有一条宽2到4.5米的步行道,外侧护以城堞。在沿墙修筑的19座塔里,最宏伟的是1491年建成、面对红场的弗诺洛夫门塔。后来(17世纪)在其大门上方安置了“救世主”圣像,所以现在叫“救世主门塔”。这座塔上还安装了大钟,四个钟面直径都是6.12米,总重约25吨。报时的时候除打点外还奏乐,原来奏俄罗斯东正教圣歌和普列奥布拉仁斯基进行曲,十月革命以后(1918年8月起)改奏国际歌。守卫红场列宁墓的卫兵每小时换岗一次,换岗的士兵就从这个门塔出来,左手持枪向前平伸,正步走向岗位。

16世纪初在东墙外挖了一道护城河,圣尼古拉和救世主两座门塔,还有南边康士坦丁-叶莲娜塔外都建了跨越护城河的桥。附图之一是一张1597年的鸟瞰图,图的方位与现在一般地图不同,上方为西,右侧是北。图上标注俄、拉丁两种文字,注意它把克里姆林称为“КремленаГрад”,即“克里姆林城”。图上的好几座桥现在都见不到了,只有西边的“三一桥”保存下来,不过桥下也不再有流水。

在俄罗斯大公里,伊凡三世是第一个拒绝向蒙古汗纳贡称臣的人,他还吞并了诺夫哥罗德、普什科夫、特维尔等老牌大公国,使莫斯科成为整个俄罗斯的霸主,因而有“伊凡大帝”(Ivan III, the Great)之称。但他仍然只是莫斯科大公,他的孙子伊凡四世(IvanIV,即伊凡雷帝)才在1547年宣布自己为全俄罗斯的“沙皇”。从那时起一直到1703年彼得大帝将首都迁往圣彼得堡为止,莫斯科克里姆林一直是沙皇皇宫,它的四座门塔(圣尼古拉塔、救世主塔、三一塔和西南角的波罗维茨卡亚塔),塔顶都安装了作为沙皇俄国标志的双头鹰。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根据列宁的提议,新生的苏维埃国家把首都迁回了莫斯科。1918年3月28日列宁住进克里姆林宫,在那里生活、工作了五年多时间。1935年四座门塔上的双头鹰被取下,换成用铜和不锈钢制成的红色五角星,红星中央是铁锤和镰刀。两年后红五星改用红宝石玻璃制成,并且在四座门塔之外还加装到了“水泵塔”上。卫国战争胜利后这些红星又重新设计制作一次,各座塔上的红星形状与大小略有不同,以与该塔的形态、高度协调,直径在3-3.75米之间,重量在1-1.5吨之间。红星都安置在特制的球形底座上,略有风吹便会慢慢转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