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贝克特的国别归属之争

2006-06-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邓中良 我有话说

  评论界对于贝克特的国别归属问题似乎并未达成共识。从现有材料看,有三种看法:一说他是法国作家;二是英国作家;三是最为保险的说法,即爱尔兰作家,因为这是其祖国,他在该国出生成长并接受教育的。

《等待戈多》剧照

2006年是塞缪尔・贝克特的百年诞辰,其受到的礼遇恐怕仅次于莎士比亚了。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阵阵纪念浪潮,今年被称作“贝克特年”毫不为过。国内也加入到这一潮流之中,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了一系列活动,纪念这位荒诞派戏剧大师。国内文化出版界引人注目的两件事就是有关贝克特的两部书籍的面世:一部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贝克特选集》,收入了其全部的法文作品;另一部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贝克特肖像》中译本,收入贝克特大量的剧照和个人生活照,以及作家授权的传记作者诺尔森教授的三篇纪念文章。一个生前“不喜欢为名声所累……痛恨任何形式的自我曝光和自我炒作”的现代隐士(引自《肖像》),九泉之下对其身后获得如此巨大的声誉,不知作何感想?

近日查阅贝克特文献,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颇为耐人寻味。评论界对于贝克特的国别归属问题似乎并未达成共识。从现有材料看,有三种看法:一说他是法国作家;二是英国作家;三是最为保险的说法,即爱尔兰作家,因为这是其祖国,他在该国出生成长并接受教育的。

2005年10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王雅华博士的英文专著《走向虚无:贝克特小说的自我探索与形式实验》。据了解,该书是国内第一部贝克特研究专著。书的“内容介绍”部分的第一句话就说“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是当代英国乃至世界文坛后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这种表述似乎给读者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贝克特在英国出生长大,并且具有英国国籍。而早在1984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国专家伊丽莎白・布兹所著的《现代英国文学简介》中,也把贝克特视为英国作家。

1984年6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由杨岂深等主编的《英国文学选选读》第三卷,该书没有收入贝克特的作品,但是在编者“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戏剧方面,原来选收了贝克特和品特,他们同属于荒诞派,作品反映了这类作家悲观透顶、束手无策的人生态度,但由于其内容犹如天书,呓语连篇,莫知所云,因此他们名气虽大,我们经过考虑与讨论,还是决定不选。”编者决定不选贝克特和品特作品,与其说是考虑到当时国内外国文学爱好者的接受能力或欣赏习惯,还不如说是更多地从政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入选他们的作品也是颇为自然的。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贝克特被编者看作是英国作家。

美国诺顿出版公司出版的著名的《诺顿英国文学选集》中,将贝克特的《啊,美好的日子》收入其中。我们知道,历史上爱尔兰曾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深受其长期侵略和奴役。爱尔兰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斗争,终于在1937年正式建立了爱尔兰共和国,并于1949年退出英联邦。由于上述的历史原因,“爱尔兰文学有两种不同的文学传统:本土的爱尔兰盖尔语文学和英语爱尔兰文学。”爱尔兰盖尔语文学的局限性导致了许多有才华的爱尔兰作家纷纷采用英语创作,以使其作品达到更为广大的受众。他们大多努力促成其作品在宗主国的心脏――伦敦――出版或发表,以期获得更大的读者群和发行量。贝克特用英语创作的作品,有不少就是首先在伦敦发表或上演的;而且他经常在伦敦较长时间逗留。难怪乎有不少论者称他英国作家,许多英美出版的英国文学史著作都把他看作英国作家。爱尔兰文学史上出现过不少用英语创作的文学大家,都曾被称为英国作家,如萧伯纳及叶芝等。上述的《诺顿英国文学选集》就把前英国殖民地用英语从事创作的杰出作家收入其中,可见帝国的霸权也活生生表现在文化领域。

贝克特大学期间学的是欧洲现代语言专业,主攻法语和意大利语。毕业后曾赴法国高等师范学院教授英语,后来曾长期生活居住在法国,用法语创作文学作品并在巴黎出版。因此贝克特的不少作品初版为法语本,而后来大多还是由他本人译成英语在英美出版。在法国期间,贝克特还曾积极参加抵抗德国法西斯的斗争,为此还被法国政府授予勋章,难怪他被法国人视为自己国家的作家。1995年5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荒诞派戏剧专家张容的专著《荒诞・怪异・离奇:法国荒诞派戏剧研究》,作者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讨论贝克特的戏剧。仅从标题上看,作者干脆直接就把贝克特当作法国作家来进行研究的。要谈法国荒诞派戏剧,贝克特无论如何是回避不了的,其影响实在是难以低估。而在敦煌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吴岳添主编的《诺贝尔文学奖词典》中,张容撰写了贝克特的目条,明确无误地把他当作爱尔兰人。笔者以为,这种前后矛盾的现象,并非张容的错误,而是作者为了研究或行文的方便所为。我们知道,每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原则上是授给一个国家的某一位杰出的作家,而该作家是要有一定的国别归属的。从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来看,该奖确实是授给爱尔兰的贝克特。而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对法国及欧美其他国家荒诞派戏剧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外国人,贝克特的生活及创作与法国的关系如此密切,他被视为法国人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上述提到,贝克特的不少作品首先用法语创作和发表的,而且他死后也是葬在法国的。此外,据贝克特本人说,他之所以选用法语……是因为他希望避免用本族语写作时常遇到的一个问题:过分注意华丽的词藻而忽视语言的准确性。湖南文艺出版社向法国午夜出版社购得了贝克特法文作品的版权,并在其百年诞辰之际,推出了作家文集的中译本,而总校审是社科院法国文学专家余中先先生。这多少给人这么个印象:贝克特是法国作家。

虽然贝克特长期生活和定居在法国,而且其作品大多首先在伦敦或巴黎出版或上演,爱尔兰当然视贝克特为自己的作家,毕竟他生长在自己的祖国。在其百年诞辰之际,爱尔兰举行了规模盛大的纪念活动,特别是其戏剧作品的上演,来缅怀这位浪迹海外的游子。贝克特虽也创作了极具实验性和先锋性的小说,但大多数人还是首先从戏剧来认识和了解他的,尤其是他那部让整个西方世界都在等待精神拯救的《等待戈多》。刚刚适时推出的《贝克特肖像》,为绝大多数没有机会观看其戏剧演出的国人提供了大量不可多得的精美剧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缺憾。严格说来,戏剧若没搬上舞台就不成为其戏剧。这些剧照及作家生活照,都是由贝克特戏剧专职摄影师约翰・海恩斯所拍摄,真可谓抓住了作家及其戏剧的神韵,极具权威性。曾经写过厚厚的贝克特传记(《去你的,名声:贝克特传》)的雷丁大学资深教授诺尔森先生,对贝克特素有研究,而且与剧作家过往甚密,是贝克特指定的传记作者,对这位荒诞派戏剧大师是最了解不过了。他在书中所呈现的贝克特文字画像栩栩如生,形象生动,颇得神韵。

由此看来,贝克特国别归属问题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他已经属于全人类了,其作品和思想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在历史上,一位国别归属有争议的作家或艺术家一旦成名,就极有可能成为相关国家争抢归属的对象,这样的例子为数还不少。亨利・詹姆斯及W・H・奥顿是最为典型的例子,英美两国出版的文学史或选本都能找到他们的身影。就连中国历史上徐福这个人物,现在都已成为苏鲁交界两城市争抢的对象。要知道,这些名人是一个国家或地方的荣耀啊,谁不想抢过来点缀增辉!贝克特早已是世界公民,不用再争了!

《贝克特肖像》,(英)詹姆斯・诺尔著,王绍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45.00元;《贝克特选集》,贝克特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12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