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美国制药业的“病理分析”

2006-06-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赵实 我有话说

《制药业的真相―――一个2000亿美元的行业如何欺骗了我们》,[美]玛西娅・安吉尔著,续芹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28.00元
药品,即使在信息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仍然保持着神秘的面纱。记得小的时候,每逢肚子疼,母亲就会找出保济丸或黄连素让我服下。以至于到今天,虽然已经找不到保济丸,我仍然只用黄连素来解除肚肠之疾。即使如此,我依然常常感到困惑,我无法分辨盐酸黄连素、硫酸黄连素、复方黄连素和盐酸小檗碱之间的区别,更没有能力在每一种药名背后不同的制药厂之间进行选择。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新药”?医生为什么总开一些根本没有听说过且价格昂贵的药?它们真的物有所值吗?

玛西娅・安吉尔(Marcia Angell)的新书《制药业的真相》通过揭示美国制药业――一个价值2000亿美元的行业――的真相,给出了这些问题及其答案的美国版本。安吉尔博士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前任主编,致力于健康政策和医药伦理的研究,她的责任感、洞察力,以及她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的经历,使她成为写作这样一本书的合适人选。

“如果我是一个制药商,当专利快要到期的时候,我能通过仅仅改变配方中的一个分子,就再获得20年的专利权……既然这样行得通,那我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钱、冒那么大风险去研制一种新的药物呢?”

“2002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78种新药中,只有17种包含了新的有效成分,并且只有7种被FDA认为是对旧药有所改进。”

“财富500强中的美国十大制药公司全球销售总额为2710亿美元。它们在研发上仅花费了大约14%,而它们的利润率是17%,更令人吃惊的是,它们在营销和管理上足足花了销售额的31%。”

……

安吉尔以一系列案例和数据为基础,对一个几乎失控的行业进行了深入剖析。其中涉及了许多我们熟悉的大型欧美制药企业,包括辉瑞、强生、默克、诺华、罗氏、阿斯利康等。

今年奥斯卡奖获奖影片《不朽的园丁》(Constant Gardener)同样讲述了制药工业的惊人黑幕
美国制药业的这些黑幕反映了美国医疗体制的弊端。美国推行的是高度市场化的医疗保险体系,私人保险公司承担了大部分的医疗保险。美国人认为,国家负责式的医疗制度会浪费无度,失去监督和利益平衡。政策的制定者希望通过行业内的竞争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降低医疗费用。但事实上,美国拥有的是全球最为昂贵却不是最好的医疗体系。美国的医疗保险费用在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大幅增长,但至今仍有4600万美国人没有医疗保险。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因为医疗费用昂贵,相当多的美国人生病时既不去看医生也不吃药。美国医疗费用的支出正在迅速升高当中,目前占GDP的16%,10年后将达到20%。

按照安吉尔给出的线索,美国医疗体系经历了这样一段历史:医疗体系市场化后,以利润为目标的制药商为了推销自己“创新”的产品给予医生各种好处,医生倾向于给患者开那些制药商提供的价格昂贵的“新药”,保险公司为患者支付医药费,并不断提高保费,最终患者无力承担高昂的保费,只有选择少用或不用药,于是制药商的销售额开始下降,整个行业的发展放缓。这就是安吉尔告诉我们的,美国制药业从1980年代崛起到2000年开始滑坡的大致过程和原因。

安吉尔讲述的一切是美国式的,但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无镜鉴意义。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报告称,从总体上讲,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难言成功。美国医疗体系在高水平上发展受阻,而中国医疗体系则是在低水平上停滞不前。我们也可以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对两种医疗体系做类似的注解:医疗改革在市场化的同时,没有做到信息的市场化。消费者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来获得“正确”的信息,而这种成本往往包括了医生推广“新药”而从制药商那里获得的报酬,以及制药商用于营销的费用。医疗保健的支出因此成为现代人“生存不可承受之重”,医疗卫生体系的腐败则成为现代社会难以摆脱之痛。

在安吉尔的笔下,美国的制药业乃至整个医疗卫生体系无疑已深染沉疴,但是,如何对其进行治疗呢?

作为小老百姓的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