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诗歌是新疆的强项

2006-06-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诗人沈苇有两个故乡。1988年浙江师范大学毕业后,沈苇来到新疆,当了十几年的记者,目前是新疆作协的专业作家。正如里尔克所说:“只有在第二故乡才能检验灵魂的强度和载力。”年轻的时候他总是希望远走他乡,并在离开中回到第一故乡。现在,在他心目中新疆和浙江是同一个地方,或者说是同一个地方的两个侧面。

沈苇说,当初之所以选择新疆,既是青春期行为,也是因为新疆的丰富性、多元性吸引了自己。沈苇从初中时候就开始发表作品,但真正的诗歌写作是从新疆开始的。199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在瞬间逗留》(百花文艺出版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1998年,他自费出版诗集《高处的深渊》,2005年出版《我的尘土,我的坦途》,是1990-2003年14年诗歌写作的精选本。

在他的诗歌中,新疆题材占了大半。他的诗追求“混血之美”和“综合的抒情”。沈苇说,这是地域给他的教诲。与此同时,沈苇关注诗歌理论和中亚人文地理,出版了很多相关图书,诗歌理论方面包括1999年出版的《正午的诗神》以及今年刚出版的《柔巴依:塔楼上的晨光》。中亚人文地理图书方面包括《新疆盛宴》、《新疆词典》,最近又在写《植物传奇》。

沈苇说:“新疆的植物交流史就是丝绸之路和东西方文明交流史,像葡萄、石榴、无花果都来自波斯。现在很多作家都在写动物,狼啊獒啊什么的,而很少涉及到植物。其实植物是真正的和平主义者,人可以从植物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法国作家朱耳・勒纳尔说过,植物是我们真正的亲人,树和树之间从来不发生口角,他们之间只有一片柔和的细语。人可以从树身上学到三种美德,第一、抬头看天空和流云,第二、学会怎样伫立不动,第三、懂得一声不吭。雨果也说过,所有的植物都是一盏灯,香味就是它们的光。我打算从这种角度写植物,表达对丝绸之路文明的倾慕之情。”

沈苇

在沈苇的所有作品中,有80%涉及新疆。他觉得单用诗歌的表达形式是不够的。他想写立体的新疆,以后还想写有关新疆的长篇小说、传奇、童话,有可能的话还想拍纪录片。当然,诗歌是写作的核心,是一辈子的事情。

关于新疆,地理学家的说法是,凡是地球上具备的地貌,新疆都具备;历史学家的说法是,新疆是世界上唯一四大文明融会的地方,即华夏文明、印度文明、波斯-阿拉伯文明、希腊-罗马文明。沈苇称新疆是一个“美的自治区”,是一部以天山为书脊打开的经典,南疆和北疆是它辽阔的页码。

新疆教会他综合的、多元的眼光,他在诗中写道:

“如果我不在远离中接近了故乡

那么我只拥有无根的飘泊

如果我的心灵没有到达新疆

那么我十八年的生活只是一种虚妄。”

他如此热爱新疆,认为新疆的文化特点是多元的、丰盛的,有人认为新疆荒凉,但他觉得新疆很灿烂。如果荒凉,也是有历史感的荒凉,是丰盛的荒凉。新疆不是地理概念,它是精神向度,是一部启示录。它的风景,文化都是一部启示录,同时也是写作的一个源泉。

沈苇认为,诗歌是新疆的强项,从新边塞诗到新生代诗群,一直担任了文学“探险队”的角色,但新疆出版业非常滞后。这次全国书市,他编了7本书,编书经历回想起来简直是一场恶梦。凡书中涉及爱情和性,几乎都被枪毙。其中一套5位女作家写新疆历史的散文,即“西域风月丛书”,为了能够出版历尽磨难,但出版方给作者的稿费只是千字30元,后来又改成15元,另外的稿费折合成书。“这是向作者变相卖书!”沈苇说。在很多作品中,少数民族的出现一定要喜洋洋的,不能有忧伤,不能有痛苦。这是对新疆文化的一种误读,就像我们常见的喜气洋洋的新疆歌舞就是对新疆的误读一样。沈苇说,分析其原因,是自己不重视自己,有那么好的资源,却没意识到,在白白浪费。

沈苇说,如果我们不从战略的眼光来重视新疆文化,如果我们的出版业不来一次真正的振作,如果我们的编辑仍将无知当饭碗,即使全国书市每年在新疆举办,我们的文化仍旧上不去,我们也愧对新疆的馈赠和地域的教诲。文化振兴不是一个临时性的节日,而需要我们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