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上半年文学出版扫瞄(下)

2006-07-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引进文学是上半年文学出版中不可忽略的内容,尤其今年恰逢贝克特、易卜生诞辰纪念日,出版界更显热闹。而纪实文学作品一直以其对历史事件、杰出人物的讲述而受到读者的喜爱,今年上半年各出版社的这两类出版物,有不少亮点。

进版图书:经典和名家仍占上风

电影《达芬奇密码》的上映,一度掀起上半年引进文学图书的再版和火爆销售。其中《骗局》(人民文学出版社)、《达芬奇解码》(上海人民出版社)、《丹・布朗传记》(上海译文出版社)等图书的畅销,又带动了悬疑侦探小说的出版。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世界级畅销书,包括斯蒂芬・金最新的超级长篇小说《黑暗塔》系列、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推理系列(第一辑6种)。

获奖作家仍然是出版社追逐的焦点。库切是英语文学中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浙江文艺出版社继续推出库切核心文集《男孩》、《青春》、《慢人》。《菲利普・罗思文集》和《乔依斯・卡罗儿・欧茨文集》(长江文艺出版社)中的两位作家及作品,国内只在上世纪80年代有过介绍。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纳博科夫作品集》里,祖万翻译的《洛丽塔》已成为畅销书。除毛姆的《彩色的面纱》外,重庆出版社的“重现经典系列”上半年还出了包括《曼哈顿中转站》在内的几部作品,这部作品所描写的上世纪20年代的纽约和新世纪的北京可以有一比,作者约翰・多斯・帕索斯的笔法类似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作家出版社上半年出版了墨西哥作家奥克塔维奥・帕斯的上下两卷本《帕斯选集》,“导读插图本周国平译尼采文库”也由该社首先推出两本。法国女作家达里厄塞克的《母猪女郎》,海天出版社曾出版过,上半年趁作家来华又重新推出。

引进版传记文学中,名人永远都是热点。被安东尼・伯吉斯推崇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传记”的《乔伊斯传》(理查德・艾尔曼著),与乔治・佩因特的《普鲁斯特传》、利昂・埃德尔的《亨利・詹姆斯传》并称为“20世纪三大传”,上半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了中文译本。另外,译林出版社推出的《欧文自传》、《我的儿子贝克汉姆》等传记文学,正借世界杯东风在各书店集中亮相。

引进版图书有一点例外的是,去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品特,只是在得奖当时热闹了一阵,除了长江文艺出版社有一本《评品特》之外,至今别无新的出版音讯。相比前年诺奖获得者耶利内克在国内引起的出版热,明显冷清了许多。

谈起上半年引进版图书,《世界文学》杂志主编余中先认为,畅销的图书反映出当代流行文化的成功。不过他提出,从翻译人才“人尽其用”的角度来看,常见的经典作品没有必要再翻译,出版者在这方面的作为,只是瓜分市场。因此有必要更多关注还没有被国内注意到的作品。有些作家作品的读者面也许很小,但出版仍然很有必要。

纪实文学:历史和现实各领风骚

上半年纪实文学中,历史题材的作品比较多。比如作家出版社的《红墙医生――我亲历的中南海往事》,作为“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红墙童话――我家住在中南海》一书的姊妹篇,通过毛泽东、周恩来、陈云等新中国第一代领袖的保健大夫的特殊视角,写出了领袖们在对待健康与疾病问题上的真实状态。王炳南、乔冠华的秘书程远行所写的《中国涉外事件十秘闻》讲述了他亲自经历或耳闻的许多历史大事件。《追寻彭加木》由叶永烈对26年前所写的《彭加木传奇》书稿进行大幅修改补充而成,花城出版社推出的《王蒙自传》(分为《半生多事》、《大块文章》、《九命七羊》3部)也可以算作是从个人视角对于历史的回顾。对这种现象,《中国作家》杂志主编何建明认为,上半年纪实文学主流作家的年龄大多超过50岁,因此更习惯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和写作。

虽然比较而言关注现实的纪实作品不多,已出现的作品中,仍有几部可圈可点。徐剑的《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康纲联的《北战奇路》(解放军出版社)反映的是青藏铁路建设,黄传会的《我的课桌在哪里――农民工子女教育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引领读者进入都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王宏甲的《贫穷致富与执政》(北京出版社)解剖了浙江省慈溪市农业的新局面。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半年纪实文学出现了一批篇幅不长而时效性强的作品,如何建明的《我们可以称他是伟人》、《这里的世界最明亮》、《小榄启示录》。不过,总体而言,现实题材里特别有影响力、有冲击力的作品确实不多。

评论家李柄银提到,如今新闻媒体发达,纪实文学作家没必要特别强调新闻事实,要更多去发现事实背后包含的思想。作品不能引起反响,是因为缺乏刚性的力量,对现实理性的穿透力不够,文学化叙述不高。另外,现在长作品太多,应该更提倡短小精悍的作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